前两天,知乎上有个热搜“如何看待年近4岁的天才曦曦”。 点进去看完视频的我,的确被这孩子震惊了。
一群三四十岁的中年人一个个站起来提问,4岁的曦曦仿若个AI机器人,对答如流。
外面竞争对手那么多,外面该怎么办呢?
“物竞天择是自然法则,没有追赶,你就不会奔跑,没有竞争你不会成长,做大事业,你不能要求保护,受保护的孩子,永远长不大。”
我每天工作我都觉得好累,为什么你都是这么有活力?
“为钱做事容易累,为理想做事能够耐风寒,为兴趣做事,则永不倦怠。”
这些中年人都想不明白的问题,到了4岁的曦曦这里,成了轻而易举的事情,每个答案,都很标准,甚至可以称之为“金句”。
但多听几个问题,你就会发现规律,这些问题几乎都能抓取关键词用模板套,但假大空,特别鸡汤。 在网上一搜索曦曦的其他视频,3岁讲长尾理论、二八法则、破窗理论。
4岁讲微积分、阿基米德原理、元素周期表。
但面对“怎么面对逆境”这个字面上很简单、很日常的问题,号称天才的曦曦第一时间回答不出来不说,连题目都根本听不懂。
一直在反复问爸爸“她说什么”。
他爸爸赶紧换一种说法提示关键词,“做事没有顺境就是逆境”。
曦曦一听“顺境”,答案张口就来。 还有网友发现了一个细节,正常人听到一个提问后,专注想问题的时候眼神是固定一个地方的,而不是像曦曦一样眼神是到处飘的。
很明显,曦曦根本无法理解这些,他也不是天才,不过是人为训练出来的结果。
后来,有网友扒出曦曦爸爸陈光的身份是“记忆大师”,一套课程卖1.5万台币、在财经课上卖保健品。
看到这里,大家应该明白了,所谓的“4岁天才”不过是陈光打造的一个人设,而曦曦则是他用来营销割韭菜的一个招牌,或者说是一个工具人。
我们所看到的曦曦,的确记忆里超群,也的确很聪明。
但当4岁的孩子沦为一个赚钱机器时,父母不过是在贩卖孩子的童年。
即便孩子现在再优秀、再出名,对他来说,都是百害无一利。
小时候有很多惊艳过我们的童星,王欣逸就是其中一位。
当年看《海豚湾恋人》时,他出演男主角许绍洋童年时期的达达,声音好听,长得软萌可爱,再加上演技也很好,9岁的他一下子就红了。
多红呢? 那时台湾最火的综艺《康熙来了》就邀请他上过节目。
王欣逸一炮而红之后,各种片约、广告源源不断。 《宝岛少女成功记》、《斗牛,要不要》,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偶像剧里,都能看到他的身影。
13岁更是直接入围金钟奖男配角。
这样的起点可以说是非常之高,外形、演技都很被大家看好。 之后,再看到他的消息,便是“上了初中后不再接戏,并开始逃课、抽烟、纹身”,“高中后加入黑帮”,21岁“持铁棒、西瓜刀砍人被逮捕”等各种黑料。
一代童星就这么被毁了。
这一切都跟他的家庭教育有很大的关系。
记得他12岁被爆与与14岁女粉丝恋爱,在网上玩视频脱衣游戏那次,王欣逸爸爸第一时间担心的是怕这个丑闻影响到儿子签约。 而王欣逸的回复更是让人感到震惊:“我很红”、“梦想拍片赚钱买一辆保时捷”。 他还跟法官说,是女粉丝邀请他去嘉义玩,强迫他搬去嘉义;并跟父母说“嘉义读书竞争不激烈,可以跳级”......
王欣逸还有两位哥哥也是童星出生,但因为父母只知道培养3个儿子的赚钱能力,三兄弟到现在都查无此人。 在最该读书、最天真无邪的年纪,父母给他们灌输的、每天接触的却都是娱乐圈这个大染缸的各种名利是非。
什么样的年纪,就该做什么样的事,过早成为“大人”,就像一座未打好地基的高楼,注定无法牢固。
叔本华曾说:
年纪轻轻的博士,老态龙钟的儿童,看起来像天才,实则是一颗过于早熟的果实,不见得是好事。
揠苗助长的结果,只会把孩子培养成当代“伤仲永”。
之前央视曾报道过一个新闻。 很多家长,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给他们报各种选秀、童星面试,甚至直接把签给童星培养公司。
他们想着既能圆孩子的明星梦,又能获得实质性的高收益,简直两全其美。
可等来的却是被这些公司一步步引诱签订十几年的长期合同。
十几年无戏可拍不说,若想解约,则需赔偿几百万。 最后才发现被骗了。
那些抱着“赢在起跑线”的强烈愿望的家长,多多少少都有点功利的性质,甚至是急功近利。
能走捷径当然好,没法走捷径的,孩子学习要好还远远不够,放学后和周末的有三个以上兴趣班的很常见。 家长们被焦虑裹挟,被攀比围绕,什么都要和别人比。
孩子不会几个特长,以后怎么和别人拼?自己未实现的梦想,让孩子帮自己实现就好了。孩子以后当“xxx”最好。
可他们唯独忘了孩子的意愿,忘了孩子的童年最需要的是好好享受快乐,而非被推着一路狂奔早早成为大人。
记得有人曾问过夏雨,为什么拒绝家庭真人秀的邀约。 他说节目对孩子成长不好,那么小成名不是好事。 越是爱孩子的家长,越懂得保护孩子的童真,引导孩子健康成长,为之计深远。 愿身为家长的你,也是如此。
在爱和利之间,永远让爱优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