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强共享单车行业管理,《南京市互联网租赁自行车运力规模动态调整实施细则》近日公开征求意见。《细则》规定,我市每年对各企业的运力实施“动态调整”,每4年重新分配一次,连续两年不及格的企业将劝退。
近两年来,共享单车管理成为城市老大难问题,过度投放、违规停放、运维滞后等问题普遍存在。野蛮生长之后,如何尽快推动行业走向精细化、规范化已是当务之急。如今南京出台新规,是对社会问题与市民呼声的及时回应,其“动态调整”的思路与举措,实质是在市场竞争与公共秩序之间寻找“动态平衡”,无疑可圈可点。
此前,很多城市叫停了共享单车的新增投放,对于遏制乱象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令行业发展陷入停滞。因为单车使用量大、损耗高,一旦没有及时补充,用户就会感到车变少了、坏车多了,用车体验变差。而且长期叫停新增投放,新的企业进不来,老的企业失去优化产品、提升服务的动力,并不利于市场良性竞争。显然,这样的政策只是救急之举,并非长久之计。
作为公共服务“最后一公里”的补足服务,共享单车有其必要性和广阔市场空间。总量上看,城市的共享单车的确过剩,但仔细剖析,却存在诸多不平衡、不匹配之处。例如,其中有多少是有效运力?好企业与差企业如何区别对待?区域人流量与单车投放量是否一致?企业投放计划是否与城市规划方向一致?要解决好这些问题,监管部门应在总量控制基础上,建立科学合理、与企业运营绩效密切相关的管理机制,让好企业得到更多运力额度,让违规企业付出相应代价。市场无形之手与监管有形之手共同作用,才能确保有序有度,尽量把每一辆单车投放到最合适的地方去。
从监管层面来说,把企业表现与运力额度直接挂钩,可谓切中要害。过去面对企业的违规行为和不作为,监管部门只能采用约谈方式,无法触及现实利益,企业自然不会买账。而《细则》正式施行后,企业的管理能力强、运营水平高,综合考核成绩就好,拥有的市场份额就大,谁还敢不当回事呢。监管部门有了强有力的抓手,也就不用再跟在后面收拾烂摊子,回归“政府管企业,企业管单车”的合理状态。
与其他行业相比,共享单车的特殊之处,是占用有限的城市道路资源,影响着城市交通秩序和交通格局。因此不能单纯从商业竞争角度考虑,还要兼顾公共利益、强化公共管制,这就要求监管部门在鼓励创新与规范行业之间找到平衡,在开放竞争与规范守序之间找到平衡,以审慎包容的心态、细致周全的举措,把每个环节都监管到位,方能为行业健康发展营造空间,为消费者谋取最大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