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中国拉开改革开放大幕,两年后对外开放,开启了从融入世界到成为世界经济增长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的序章。
1988年对外开放的第8个年头,成都高新区从零起步。自诞生之初,成都高新区就包含着国家、省市的期待。
上世纪是一个风云变幻的百年,发轫于20世纪第二个10年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为应对世界新科技革命的挑战,加速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我国在智力资源相对密集的大中城市设立多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都高新区即诞生在这样的背景下。
从1988年筹建,启动2.5平方起步区建设,到1995年基本完成起步区建设。成都高新人从一片农田、农舍和荒地上拓荒,一穷二白的7年间引进外资项目148个,总投资3.3亿美元。
1994年10月14日,位于成都高新区的成都电缆股份有限公司与德国西门子合资3000万美元兴建通信电缆厂,签字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11月,成都电缆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上市,是四川首家在香港H股上市的企业,是成都高新区首家世界500强注资的合资企业。
如今,更名成都中康光缆有限公司的这个白色建筑群依然伫立在成都高新区西门子路1号,见证着成都高新区大胆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世界先进科学技术成果作为发展起点的雄心壮志。
除了大胆“引进来”,成都高新人也尝试“走出去”。时任成都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的周东兵就曾多次跟随出国考察团去到欧洲、美国。
“我在奥地利考察,第一次看到了西方发达社会的情况,给了我极大的震撼。”30年后,回忆起当年受到的震撼,周学东记忆犹新。不沿边、不靠海,成都高新区如何对外开放?带着问题前行,在拓荒、开发、建设与扩区过程中,不仅去海外,还频频前往东南沿海考察学习管理经验的成都高新人开始了不断的探索与尝试。
正如硅谷的出现使美国得以继续领跑知识经济,班加罗尔使印度信息软件业异军突起,成都高新区通过搭建各类工业园区平台,使海内外资金、技术、人才、信息加速聚集。
1996年,新加坡工业园从武侯区划归成都高新区,就像一个火苗,照亮了成都高新区与其他国家共同建设合作园区的前路,也成为内陆园区实施对外开放、加强国际合作的“初体验”。
随后,通过组团式开发建设,成都高新区续建和新建火车南站加工贸易区、起步区工业区、石羊工业园、天府软件园等10余个技工贸园区,科技成果转化和经济发展的承载能力明显提升,搭建了当时有利于招商引资的特殊平台。
从1996到2001年,成都高新区共引进外资项目206个,引进荷兰皇家壳牌、家乐福、香港怡和等一批世界500强企业及国际知名企业。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国家在招商引资、加工贸易、国际援助项目安排和推动企业“走出去”等方面,都对中西部地区给予了政策支持,有力地促进了中西部地区的全面开放进程。
2001年底,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成都高新区顺势而为,紧抓国家优势政策,尝试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拓宽发展空间。
2000年,成都高新区获批中国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科技工业园区,成为中国政府对亚太经合组织成员特别开放的科技工业园区之一。
迈入获批全国首批国家级高新区后第一个10年,成都高新区对外开放掀起了新篇章,成为中国西部第一个通过ISO14001中国认证和英国皇家UKAS国际认证的园区,获得国内、国际的双重认可,开始融入全球。
随着入世前后我国融入全球产业链程度的加深,我国加工贸易迅速发展。为引导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带动区域经济发展,2000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中国首批、西部唯一的国家级出口加工区在成都高新区设立。
成都高新区对外贸易呈现质的飞越。到2005年,成都高新区生产型出口企业由16家增加到269家,外贸出口连续6年保持35%的高速增长,出口额达到3.85亿美元,为1997年1500万元的25.67倍。
在历史长河中,一个国家在发展内涵和发展方向上,会做出多种选择。作为全国首批国家级高新区,成都高新区伴随对外开放的中国一道,在对外经济贸易、高新技术产业等多个方面,按下了融入世界、拥抱世界的“加速键”。
2010年9月,四川和新加坡签署合作备忘录,新川创新科技园正式落定成都高新区。作为新加坡和四川省合作的首个综合型城镇发展项目,新川创新科技园于2012年开工建设,目前已入驻34个项目,共吸引投资约339亿元。
今年9月,在成都举行的新加坡-四川贸易与投资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上,新川创新科技园新加坡创新中心正式启动,将为新加坡企业落户成都高新区提供空间载体,形成产业聚集效应。
“新加坡创新中心不仅将帮助新加坡企业进驻成都高新区、促进新加坡企业与中国企业合作,还将助力中国企业进入新加坡市场,进一步打通南向通道,打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市场。”中新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如果说新川创新科技园是成都高新区与其他国家共同建设合作园区的第一步,那么2016年,以缔结“姊妹园区”为代表的园区合作共建模式,则成为成都高新区构建国际合作生态体系的新注脚。
2016中国·成都全球创新创业交易会期间,欧洲最大的科技园区法国索菲亚科技园与成都高新区签订“姊妹园区”协议,双方将在技术创新、经贸、投资等领域开展交流合作,使彼此成为在对方国家进行开放合作的窗口。
2017年欧洽会期间,双方互设的创新中心正式启动。
“互设创新中心,是为了双方深入构建起国际合作生态体系,由此引发更多科技研发成果的诞生,以及创新思想、开放理念和合作模式的形成。”索菲亚科技园主席让·皮埃尔·马斯卡赫利的这一番感叹,道出了成都高新区扩大对外开放、探求国际化合作路径的实质所在。
事实上,通过资源整合,成都高新区正以多样化的园区合作模式,挖掘国际合作的潜力,并推动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不断深化。2018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针对新型全球化给出了“成都高新方案”,发出率先实施全球顶级科技园区合伙人计划(TSPPP)、打造科技园区命运共同体的声音,以促成全球化科技合作成果惠及更多区域和人民。
从创新活力迸发的美国硅谷,到创新实力雄厚的以色列,在TSPPP的框架下,成都高新区积极融入全球化进程,搭建更具国际视野的科技产业全球化发展平台,形成最适宜引进和培育创新资源的国际化生态环境。
成都高新区日益国际化的区域环境,吸引的不只是全球500强、全球顶级科技园区,还有更多来自世界各地的创业者。“朋友说这里吃得好,耍得好,我就想,去看看吧。”挪威小伙卢米没想到,他在成都一呆就是7年,如今已是一家运动品牌的联合创始人。
米卢说,来到成都高新区后,被这里提供的创业政策惊呆了,“像我们这样的创业项目,可以申请免费办公室,还有各类配套服务,对初创期的小公司来说,太有帮助了。我希望欧洲更多国家也能够提供这样的一些服务。”
除了创业,先来的老外还想到为更多老外服务。成都高新区“老外HERE”由来自加拿大、美国、英国和中国4个国家的年轻人联合创立,是西南地区第一家专门帮外国人提供人力资源服务的公司。
作为成都经济外向度最高的区域,成都高新区多方位培育国际化创业土壤,连续六年组织科技型企业开展欧洲行,达成丰硕的合作成果。欧洽会成功举办13届,已发展成为欧盟成员国参与最多、欧方企业参与最广泛、中欧交流规模最大的投资、贸易和技术创新合作盛会之一,极大提升了成都在欧洲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目前,成都高新区常住外籍人士超过3000人,入驻Intel、摩托罗拉、康宁、住友、西门子、阿尔卡特、微软等世界500强企业115家,外商投资企业1575户,注册资本(金)455.5亿元。拥有国际社区、国际学校,设立“外籍人士创新创业之家”为外籍人士的生活、工作提供一站式国际化服务。
随着ICON·云端项目的启动,成都高新区的对外开放有了面向世界的新舞台。在2017成都全球创新创业交易会期间,这栋由芬兰萨米宁建筑师事务所设计的北欧风情超高塔楼,被命名为“中国—欧洲中心”正式启用。大楼内包含云端塔、音乐厅及小剧场和酒店公寓,成为区域建筑新地标。
这里先后举办了欧洲日、欧洲国家宣传展等一系列活动,接待了来自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埃及、阿塞拜疆等多个国家的艺术演出团体。截至目前,已有欧盟研究与创新中心中国西部中心、欧洲企业网络中国西部中心、欧盟—中国教育文化协会等48家欧洲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机构、研究机构、企业入驻“中国—欧洲中心”。
30年来,成都高新区把握国家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建设等历史机遇,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从加工贸易到科技创新合作,从开放大通道到国际交往,从自贸区建设到承办重大涉外会议,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深层次融入全球、走向世界。
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将加快形成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打造高水平开放合作先行区,建设通关便利示范城市,高水平打造西部国际门户枢纽,加快建设‘一带一路’开放高地,高质量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为成都高质量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和国际枢纽城市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