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6日清晨,西安交大一附院儿科周熙惠主任接到电话,有一名毒蘑菇中毒的2岁幼儿,在外院经过积极治疗后病情持续恶化,有可能需要肝移植, 需要转诊至肝移植经验丰富的一附院进一步救治。闻讯,周熙惠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准备接诊。
当日10时50分,患儿转入交大一附院儿科监护病房,一场与死神的赛跑开始了。接诊后得知,幼儿误食的蘑菇是肉褐鳞环柄菇,其所含的鹅膏毒肽属剧毒,会导致急性肝衰竭,致死率高达80%以上。
由于幼儿年龄小、体重轻,发生中毒后病情比儿童和成人更加危急,即使进行肝移植,也要同“死神”抢时间。医院紧急组建由儿科、感染科、肝胆外科、重症医学科等学科专家组成的救治团队。
紧急复查肝功、凝血等指标结果让人焦心:患儿多项凝血因子显著降低,生命危在旦夕。血液净化是清除毒物和治疗肝衰竭的重要措施,感染科和儿科人工肝治疗医护小组迅速为患儿进行血浆置换。
为了从死神手中夺回这个宝贵的小生命,医院组织了全院大会诊。专家意见认为,尽管孩子父亲已经准备捐献肝脏,但孩子只有2岁多,移植手术毕竟有风险,术后还要终生服用抗免疫排斥的药物,应将肝移植作为最后的治疗手段,竭尽全力通过内科保守治疗挽救生命。
经过医护团队的全力救治,患儿的病情终于迎来转机——肝脏转氨酶逐渐下降,凝血功能逐渐改善,各项身体指标逐渐正常,患儿转危为安,最终避免了肝移植。在7个不眠不休与死神赛跑的日子后,患儿于9月13日痊愈出院, 孩子妈妈脸上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颜,心情激动的家人与医护人员紧紧拥抱在一起。
近期的降雨天气
为野生蘑菇的生长提供了条件
雨水过后,公园、山区、树林、绿地
常常会“冒出”各种各样的野生蘑菇
一些有毒蘑菇也混迹其中
蘑菇中毒常发生在6-9月份
9月份仍是蘑菇中毒的高发期
请勿采买野生菌,谨防蘑菇中毒
蘑菇中毒的原因
野生蘑菇的种类很多,其中有毒的有500多种,剧毒者有40余种。 野生蘑菇的大小、形状、颜色、花纹千变万化,普通人很难分辨 哪些是有毒的蘑菇,有些蘑菇就算是专家也要借助专业的仪器设备才可以鉴别,一旦误食可引起中毒。 有的毒蘑菇外观与无毒蘑菇非常相似,采摘时混杂在一起,食用后也会引起中毒。
以貌取“菌”、银针试毒?
这些方法都不靠谱!
有人认为,自己可以轻松辨别菌子有没有毒。然而,这些所谓的“独门秘籍”并没有用。
比如,有人觉得鲜艳的菌子有毒,不鲜艳的无毒。其实,有些色彩不鲜艳,长相平平的野生菌也有毒 ,比如白毒伞。
还有人认为,毒菌会使银器、大蒜、大米等变黑,只要用银针一试就知道有没有毒了。实际上,毒菌和这些物品接触并不会产生反应 。此外,还有说法认为生虫的蘑菇没有毒,然而很多剧毒蘑菇成熟后也会生虫。
专业人士提示,一定要通过正规渠道,购买可食用的野生菌,切莫擅自采食。一旦发生中毒,要赶紧进行催吐,并立即就医。
蘑菇中毒的危害
毒蘑菇的毒素成分各异,中毒后出现的症状也不相同 。常见的可分为胃肠炎型、急性肝损害型、急性肾衰竭型、神经精神型、溶血型、横纹肌溶解型、光敏皮炎型7种类型 。中毒后轻者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及视力模糊、精神亢奋、错乱、幻觉等精神症状,严重的可出现溶血、肝脏和肾脏损害,甚至导致死亡 。在中毒事件中最常见的是胃肠炎型和神经精神型 ,而主要引起死亡的是急性肝损害型和横纹肌溶解型。
如何预防蘑菇中毒
目前,对蘑菇中毒尚无特效治疗方法,一旦发生中毒发病急、症状重、病死率高。预防蘑菇中毒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不采摘、不购买、不食用野生蘑菇。
不采摘:非专业人员很难分辨有毒与无毒的野生蘑菇,更不要轻信民间或者网上流传的毒蘑菇鉴定方法;即便曾经采摘过的无毒品种,再次采摘时也可能混有有毒品种或者受到有毒蘑菇菌丝的沾染,仍会有中毒风险。所以一定要做到不采摘野生蘑菇。
不购买:做到从正规的商场、超市和集贸市场购买人工栽培的食用菌;切勿从路边、流动摊贩和网上购买野生蘑菇,更不要轻信店家的宣传而购买。
不食用:做到不食用自采或者来源不明的野生蘑菇。外出旅游或到农家院就餐时,要谨慎食用不熟悉、来源不明的菌类;如果食用,可以留个蘑菇的照片。
怀疑蘑菇中毒了怎么办?
尽快就医:蘑菇中毒的潜伏期较短,一旦食用野生蘑菇出现不适,无论症状轻重,都应尽快就医。如意识清醒可立即催吐,若中毒者出现昏迷则不宜进行人为催吐,以免引起窒息。一起食用过毒蘑菇的人,无论是否出现中毒症状,都应该就医,避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留存野生蘑菇样本:就医时,及时告知医生野生蘑菇食用史。最好携带未食用的野生蘑菇或者野生蘑菇的照片,以便确定野生菌的种类,判断预后。
警惕“假愈期”:肝损害型蘑菇中毒在临床上存在“假愈期”。患者在呕吐、腹泻等急性胃肠炎期过后,自我感觉已“康复”,这时候特别容易忽视而不愿意就诊,而此时体内已经出现严重的肝肾功能异常,救治不及时可能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因此,对于超过6小时以上潜伏期的中毒患者要及时转诊到有诊疗能力的综合医院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