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坛精英曹棉英:我亲历,我见证,我欣喜!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毛泽东主席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成立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这一题词,也为新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嘉兴体育事业也历经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单一到多元的发展过程。
作为其中的见证者、受益者,52岁的曹棉英感慨万千,“我出生于海盐农家,曾是个苦孩子,参加体育运动,让我健康、坚强、快乐,也彻底改变了我的人生。”从田间地头的野丫头,成长为扬名世界的女子赛艇运动员、国家赛艇队教练,回顾过往岁月,曹棉英始终是感恩的。
曹棉英说,尽管很早就离开嘉兴外出训练、比赛,但每年一次的回乡探亲,她都会四处走走看看,关注嘉兴体育事业的点滴发展。家门口就能看大型赛事,城乡体育设施随处可见,喜爱运动的人越来越多……这些直观的变化,让她的内心着实欣喜,也期盼着嘉兴能继续高效率高质量地推进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健康协同可持续发展,大步向着“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现代化体育强市”建设目标奋力迈进。
【画里景】
运动元素无处不在
夜幕降临,只要天气晴好,嘉兴的许多广场上,欢快的广场舞、健身操音乐总是准时响起。市民们从四面八方汇聚过来。舞,跳起来;操,做起来;球,打起来;健步走,动起来……
如今,对于生活在嘉兴的人们来说,着实是幸福的。
想健身锻炼,家门口就有室外公共健身器材,就近的学校、公园、社区多功能运动场免费提供场地,还有较多的社会专业健身培训机构可供挑选,城乡15分钟健身圈已然真实存在;
想观赛提升,家门口天天有活动、月月有大赛,游泳、排舞、太极拳等全民健身公益培训点遍布各地,轮滑、网球、篮球、足球等国内外精彩赛事每年不断,武术、羽毛球、网球、自行车等优质体教结合点则给了学生更多的发展可能;
想运动休闲,可走走海盐南北湖登山路线、海宁盐官百里钱塘生态绿带、嘉善汾湖运动休闲区、平湖九龙山航空小镇等,既能一览地方风光美景,也可感受骑行、定向、登山、划舟、马球等运动乐趣。
翻开嘉禾大地的水墨画卷,你可以发现,运动元素已经无处不在。
【话变化】
体育事业展现脱胎换骨的变化
1956年,全国掀起兴办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的热潮。我省杭、甬、温等地相继成立各类青少年业余体育学校。1956年,嘉兴县有关部门开始尝试办学。嘉兴地区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发展由此起步。
在曹棉英的记忆中,上世纪70年代,她还在海盐海塘乡前哨小学念书,“当时,我们地方学校体育氛围已经很好,各类选拔体育人才的比赛也很多。”因为身材高挑、体格健壮,在校运会上跑步成绩不错,曹棉英被学校体育老师看中训练跑步。功夫不负有心人,分外努力的曹棉英很快成为了海盐当地中小学运动会上一名出色的田径选手。1979年,曹棉英被选送到当时设在湖州市的嘉兴地区少体校,进行田径项目中的中长跑训练,多次参加省、市比赛,均取得不错成绩。
“1984年3月,浙江省赛艇队到我们少体校招考赛艇运动员,经过选拔测试,我被选中了。”由此,曹棉英开始和赛艇结下不解之缘。那一年,她17岁,在嘉兴地区少体校已经学习和生活了五年。命运之路,开始有重大转折,但在曹棉英看来,这样的转折,完全得益于老家的运动好氛围、体育好启蒙,以及父母、老师的全力支持。
章通法是嘉兴撤地建市后的首任体委主任。他依然清晰地记得,曹棉英家庭条件不好,为了让曹棉英的父母能更好地支持曹棉英继续在体育道路上走下去,他和海盐县体委的老师,曾三次来到曹棉英家里,和其父母谈心,做思想工作。老师的鼓励和关怀、父母的理解和认同、学校的支持和帮助,让曹棉英在追梦的路上,披荆斩棘,勇往直前。
尽管这些年一直在外面闯荡,一路追梦,曹棉英还是坚持每年回家看看父母、看看家乡变化。一间房,两万元,三个人,这是1984年嘉兴撤地建市后刚成立的嘉兴体委的情况;1987年5月,嘉兴建起了可容纳万人的标准体育场,在全省都是高标准的;1988年,嘉兴竞技体育成绩在全省有了很大提升;1995年,嘉兴建成了标准体育馆;上世纪90年代,嘉兴群众体育开始蓬勃发展,特别是篮球、足球、乒乓球、棋类、钓鱼、农民体育等,更是开展得热热闹闹;而近年来,嘉兴更是在全省率先实现体育强县、体育强镇和小康体育村建设三个“全覆盖”……
政府决策愈加科学、赛事活动日益频繁、竞赛水平节节提升、健身设施布点广泛、国民体质显著提高,一步一个脚印,嘉兴体育事业正展现着脱胎换骨的面貌,也为嘉兴这个城市的发展带来了更多健康和活力。身为体育人,身为嘉兴人,曹棉英说,生活在这个时代,是幸福的,也是快乐的。
【画外音】
以体育发展打开城市发展新窗口
体育之于个人,可以强身健体,改变人的命运;体育之于城市,可以提振其精气神,打开城市发展新窗口。
党的十九大指出,要“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紧扣“打造动感禾城建设健康嘉兴”的目标,近年来,我市体育工作深入落实体育强国和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着力突出均衡化、地域化、整合化、市场化、立体化发展,全市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取得长足发展。
当前,我市城乡体育均衡发展水平持续走在全省前列。全市及各县(市、区)均建有达标的体育场(馆)、游泳馆(池),100%乡镇建有文体活动中心或健身中心。每年,全市均实施小康体育村提升工程100个、建设各类专项体育场地40个以上,新建和更新公共室外健身器材2000件以上,着力完善城乡15分钟健身圈,让广大群众走出家门就有合适的公共健身场地。同时,每万人已拥有体育社会组织数1.64个,有公益性社会体育指导员8782人,经常参与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38.8%,嘉兴国民体质合格率93.1%。
得益于体育社会化大发展,市县融合、体教融合、体社融合的逐步推进,我市也形成以市少体校为龙头、县(市、区)体校为支撑、训练基地和特色项目学校为基础的三级业训体系,市队县办、市队校办、项目社会办等做法不断涌现,全市竞技体育水平、后备人才培养水平不断提升,羽毛球、皮划赛艇、举重、撑杆跳高、射箭等众多项目百花齐放,优秀运动员不断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