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半代人的时间里,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下降了51%。如何解决学生“喜欢体育运动但不喜欢体育课”的问题?如何改变体育课堂教学上存在的“三无体育课”(无运动量、无战术、无比赛)的现象?昨天,在华东师范大学举办的“2019国际体育课程与教学大会”上给出了答案。
国家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研制组和修订组组长、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院长季浏表示,要想解决“中国青少年儿童体质健康持续下降”的问题,课程必须关注“运动负荷、体能练习、运动技能”三大关键要素。学生每节课应有10分钟左右的体能练习,每节课的运动密度应该在75%以上,运动强度每节课学生的平均心率在140-160次/分钟。运动技能学习以活动和比赛为主,强调用结构化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复杂和真实运动情境中的问题,每节课应保证在20分钟左右。季浏领衔的实验证明,当达到这些条件时,可以真正促进儿童青少年身体质量指数(BMI)、心肺功能、速度、柔韧、肌肉力量、肌肉耐力、灵敏性以及心理健康方面的发展。
在世界范围内,青少年体质健康下降的现象越来越突出。美国和英国,在一代人的时间里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分别下降了32%和20%。在这样一场慢下来的比赛中,中国在半代人的时间里,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下降了51%。据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党委书记汪晓赞教授介绍,青少年健康体质下降是由身体活动水平下降决定的,而这种现象在我国青少年学生中尤为明显。
汪晓赞带领的研发团队用了五年的时间,基于《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开发了KDL体育与健康课程。她的这一成果既结合了中国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本土实际情况,又与国际体育课程改革的新趋势接轨,在国家课程标准与一线体育实践教学之间架起了一座坚固的桥梁,使得国家课程标准的精神能够真正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