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国际体育记者协会1995年在加拿大举行代表大会,确定7月2日为“国际体育记者日”。“体育新闻应当引导人们健康、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体育摄影的难点之一在于挖掘体育事件的灵魂。”“体育报道不能老是就比赛谈比赛,不能老是几比几,而要有文化的底蕴和味道。”……在今年的国际体育记者日来临之际,让我们听听那些资深体育新闻人对于体育报道以及体育记者的深刻认知与见解。
体育新闻的魅力 让人身临其境
体育比赛的实况转播和其他实况转播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它是根据运动场上的比赛情况进行口头报道,不可能事先写好稿件。然而体育比赛竞争激烈,波澜起伏,瞬息万变,这就要求转播员用最快的速度、准确而形象、生动又传神的语言、恰到好处又恰如其分地把赛场上的情况介绍给听众观众,让他们如身临其境,好像到了现场亲眼看见了比赛的激烈场面、精彩镜头,同时获得一种语言艺术的享受。——宋世雄,原中央电视台著名体育解说评论员、节目主持人
一篇理想的体育报道应该把读者带到现场,使他能看到、听到、甚至闻到当时所发生的动人场景。让读者不但可以回味当时的精彩片段,又能从中获知比电视更多、更深的内容。因为无论科技发展到哪一步,一个文字记者独到的理解和分析是任何机器都无法替代的。——吴逸,原《新华日报》体育记者,先后参加过多届全运会、亚运会采访
体育摄影的难点之一在于挖掘体育事件的灵魂,从中找到事件或人物的深刻内涵,进而在形式和内容的结合上表现出强烈的体育个性色彩。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扎扎实实地在体育摄影中进行调查研究,善于更新画面形象。通过面对面的了解,掌握第一手材料,准确把握事件或人物的真实性、深刻性和变化性,真正找到拍摄好照片的“钥匙”。——杨昌忠,原《体育报》社摄影记者,中国体育摄影学会副主席,曾获中国体育摄影最高奖“五环金像奖”
体育记者的能力 更高更快更强
作为“手里拿着话筒说话的人”,还是应该继承老一代播音员严谨、稳重的精神,不能过于放任自己的情绪,甚至误导观众。但是,时代在变,社会在变,观众的口味也在变,解说风格也不能一成不变,比如解说中那些交待过程的废话、十种不同项目的比赛解说中都能说的套话,应该彻底舍弃。——孙正平,中央电视台著名体育播音员以及解说员
一名称职的体育记者,必须具备相对其他记者同行更高的素质。他们不但要有体育及体育新闻方面的专业知识,更要有经得起大赛折腾的强健体格,有敏锐的思考,有倚马可待之才。他的视野必定是广阔的,他对体育和体育新闻报道会有深层次的理解。——马申,原《文汇报》体育部主任,1992年巴塞罗纳奥运会中国首枚金牌获得者第一现场采访人
体育记者与一般体育爱好者或球迷的最大不同,在于更有“文化”。体育报道不能老是就比赛谈比赛,不能老是几比几,而要有文化的底蕴和味道。一个有阅历、有知识、有思想、有能力的体育记者总是能够左右逢源,并且独具只眼甚至慧眼、法眼,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白子超,原《新民晚报》体育编辑,参与创办《新民体育报》并任副主编
体育记者与其他行业的记者有什么不同,采访实践对体育记者提出了许多特殊的要求。体育竞技的紧张、激烈和瞬息万变要求记者行动敏捷,注重时效自不待言。赛场上的风云变幻和“不定性”,要求记者有较强的洞察力和预见性,在情况发生变化时,不至于措手不及。——刘雁君,原《中国体育报》记者,《五环》杂志副主编
体育记者应该成为体育生活领域中的活动家。通过各种有益的社会实践,对你所报道的对象更熟悉,更接近。了解体育的本质,了解体育在宏观社会生活中的特性及作用,了解读者的需求,从而使记者的眼光更精到、笔触更灵活、更犀利、悟性更强,对实际生活的判断更准确。——毕熙东,资深体育媒体人。原《中国青年报》体育部主任,创办《青年体育报》并任总编辑
体育报道的意义 推动社会发展
多元需求是趋势,但主流仍存。体育新闻应当引导人们健康、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适应并服务于小康社会,媒体和记者要在这个意义上探索体育报道的突破。——汪大昭,人民日报体育部原副主任、高级记者
只把目光停留在过去形式的赛事激情报道上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以全新的视角报道新闻事件,揭示体育新生事物发展的运行轨迹,追求分析和预见的准确性。为中国体育的发展贡献真知灼见,为读者奉献精品佳作是我们这一代体育记者的责任,也是我们每一个有社会责任感、有品味的中国体育记者追求的最高境界。——赵士斌,原《今晚报》体育记者,先后参加过多届奥运会、亚运会、全运会采访
(文字综合人民体育出版社《百名中国体育记者自述》、人民网、西安晚报等)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