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的粮食收购工作终于以粮农、政府和粮食部门都满意的“三赢”结果而画上了圆满的句号。2005年的粮食收购真可谓是遭遇了许多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首先是市场粮价的持续低迷和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价格的大幅度上涨,使种粮效益大面积滑坡,农民有怨气;二是病虫害和灾害性天气使粮质“先天不足”,给质量把关和准确作价带来了不小的障碍;三是收购季节的气候变化频繁,给入库工作增添了诸多新的麻烦。面对这些“拦路虎”,我们以“先进性教育”为动力,立足订单抓粮源,坚持标准保质量,便民服务树行风,终于出色地完成了2005年的粮食收购任务,取得了可喜成果。
一、深入调研不含糊,尽早准备,夯实基础
早在春节前后,上虞市粮食局就在“先进性教育”的学习动员阶段组织了专题调研组分赴各产粮乡镇,走村串户调查2005年早稻种植的意向情况,了解对稻米市场走势的看法和对早稻收购价格的期望值,征求基层对粮食收购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做到“心中有数”。紧接着,召开了全市粮食产销信息发布会,公布早稻收购政策并全力以赴抓好早稻订单的落实和大户“预购定金”的发放,终于在3月底之前,全面完成了1400万公斤《早稻收购合同》,的签约和50多万元早稻“定金”的发放工作,给粮农们早早地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新粮登场前,粮食局又组织各收购站点对种粮农户进行了一次全面走访,并据此分析2005年的产量和投售趋势,及时向农发行申请早稻收购的贷款额度,切实作好开秤准备。实践证明,抓好基础性调查研究,对于顺利开展收购工作是非常必要的。
二、执行政策不偏斜,农户放心,政府满意
2005年的粮食收购中,我们反复强调必须严格执行省、市政府确定的各项政策,特别是价格政策,保证使农民满意,让政府放心。与此同时,也必须确保入库粮食符合国家中等质量标准,企业能够取得一定的效益。首先,针对粮农市场信息不灵、政策了解不多的实际,在收购前把粮农十分关心的载有价格政策、质量标准和优质服务内容的《十公开》承诺书,张贴于主产乡镇的街头巷尾,并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体广泛宣传,使2005年的收购政策和便民措施很快家喻户晓。其次,根据生长期气候不好,粮食品质“先天不足”的实际,一方面抓好员工的业务技术培训,并在开秤前对所有化验仪器及计量器具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校验维修,尽最大可能降低检测和计量的误差。另一方面,再次发动员工走访种粮大户,动员大家在交售前尽量把稻谷处理好。对于质量尚未达标但已经送到粮站的粮食,员工们主动帮助农户就站进行翻晒和过风;对于达标的粮食,则严格按其粒型和等级的不同实行分仓保管以避免互混,从而有效地提升了入库粮质的总体水平。
三、行风建设不动摇,两手齐抓,互相促进
结合正在全面展开的“先进性教育”活动,局领导明确要求,业务越忙,越要搞好为农服务,抓好行风建设,做到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为了防止在市场低迷的情况下发生“卖粮难”,确保敞开收购,我们未雨绸缪,采取多项措施,赶在早稻登场前全面完成了收购工作的各项准备。开设固定收购站32个,增设临时收购点9个,流动收粮队50余支,千方百计深化便民服务。收购站除了备好茶水、电扇、夏令药品、设立粮农休息室、提供规范化服务外,2005年又严格实行佩证上岗,公布监督举报电话,各地还自觉延长营业时间,早开门、晚打烊,中午不停磅。对交通不便的偏远农村,千方百计开设临时点,实现了“零距离服务”。(成庆炎,现在浙江省上虞市粮食局任职)
——摘自12月30日《上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