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帝国版图:三星到底有多强大
如果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三星,那么“财阀”无疑是最合适的词语。这家公司的业务涵盖电子、航空、化工、机械、航运、保险、医疗,几乎涉及了国民经济的所有领域。其一年的营收占韩国国内生产总值的份额超过了20%,换句话说,假如韩国是一家上市公司,三星的影响力已经可以被称之为“实际控制人”。因此,在韩国有句话:人一辈子脱离不了三件事:税收、死亡和三星。
根据 2018年世界 500强企业排行榜,韩国有 16家企业入围世界500 强,更加强悍的是,三星集团旗下有三家公司入选了世界 500 强。它们分别是排名全球第 12位的三星电子、第 421位的三星人寿保险和第 458位的三星物产。其中三星电子是韩国最大规模的企业,也是全球的知名电子科技公司,产品有手机、电脑和相关零部件。
三星入围世界 500强的三家企业
排名
公司
营业收入(百万美元)
12
三星电子
211940.2
421
三星人寿保险
28272.5
458
三星产物
25901.7
如果将三星集团看成一个整体,它的营业收入是 3000多亿美元,这个数字可以让它超越丰田汽车,进入世界 500强企业第 6位,与之相对应的,韩国一个国家的 GDP是 1.53亿美元,也就是 5个三星集团。
图:一个韩国等于五个三星
而在三星集团这些企业群当中,影响力最大的是三星电子,这并不仅仅是因为三星在手机、电脑、家电等领域都有建树,更重要的,它垄断着世界手机的命脉。以手机最重要的三大件来看,三星的存储器、液晶面板都是全球第一,手机CPU是全球第四。
这就意味着,只要你生产手机,就必须要看三星的脸色,强大如苹果手机,也需要向三星采购面板和内存,甚至代工CPU。而中国的华为手机,更是在崛起的过程中,切实领会到了三星电子的强大。
2017 年,华为发布的旗舰手机 P10,因为三星的 UFS2.1 闪存供应量不足,而采用了一部分 EMMC闪存进行装配,由于两者性能上差异巨大(emmc5.1的读取速度 200多 MB/S,UFS2.1读取速度至少500MB/s),于是花一样的价钱,买到的手机运行体验却可能会相差很,网上舆论一时哗然,史称“华为P10内存门”。
对于这件事情的始作俑者三星来说,所谓的供应量不足,究竟是工厂产能客观限制,还是利用自身在上游产业链的优势有意打压竞争对手,那就尽在不言中了。
二. 贸易起家:英雄也得看出处
三星公司的一代目李秉哲,是一位出生于 1910年,来自农村的富二代(所以说出身确实很重要),32岁时,他拿到家里提供的资金创办了自己的第一家公司:马山碾米厂。彼时,正处于战乱期间,大米的价格上下波动,在高买低卖被割了几次韭菜之后,李老板迅速调整了自己的思路,依靠对数字的敏锐和绝佳的盘感,基本掌握了市场行情,开启了低吸高抛的创富之路,公司也开始逐渐积累了一定盈利。同时,由于当时的朝鲜正在被日本兼并,战火纷飞,土地价格不断下降。出身于农村的李老板看到这个商机,开始拿地:用工厂做担保获得贷款买地、用买到的土地做抵押继续买地,玩起了俨然是杠杆资金、浮赢加仓的超级炒家。
图 1:三星集团创始人:李秉哲
李老板不会想到,80多年以后,韩国相邻的某国,一群地产开发商用与李老板相似的手法满仓加杠杆,疯狂拿地上地产,逆袭霸榜福布斯,走上人生新巅峰。而作为祖师爷的李老板却差点输的上天台。
无他,赌错了国运。
1937 年,中日战争爆发,为扩充军备,日本政府要求银行回笼资金,放到当下的环境中,就是要求企业“降杠杆,抽贷款”。一夜之间,李老板昨天的饕餮盛宴被人釜底抽薪,公司的资金链几近断裂,不得不壮士断腕,将土地、碾米厂和其他产业割肉清仓,才还清贷款,勉强保存了继续创业的根本。如果当时李老板像当下A股市场的老司机一样各种并购重组增发花式加杠杆,估计真的只能去天台谢罪了。
创业失败的李秉哲很快意识到在一个战乱的年代,重资金的制造业和需要“加杠杆”的地产业绝不是一门好生意,因此在1938年,他 38岁时,成立了三星株式会社,把跨国贸易作为二次创业的切入点:轻资产,重资金,低杠杆,快速周转,现金流稳定。
图 2:三星株式会社
“三星”这两个字,在朝鲜语里都是褒义词。“三”有“大、多、强”的意思,而“星”有“清澈明亮、永放光芒”之义,两个字组合在一起,朗朗上口,寓意吉祥,如果放在具体的中文的语境下,似乎与“恒D”“万D”这两个名字颇有几分相似之处。
尽管三星株式会社靠着向东北出口农产品再次起航,并持续做强做大,但由于历史的进程实在太不友好,作为一个被占领国的企业家,李秉哲的诸多努力被证明完全没有意义,他的公司成了被日本军方盯上的一块肥肉。
三.转型制造:得遇贵人,成败萧何
万幸,这一次,李老板扛到了在 1945年二战结束,随之,他也等到了自己的贵人,父亲的故交——李承晚。
图 3:李秉哲的贵人:韩国总统李承晚
得到美国政府支持的李承晚当选了南韩建国后的第一任总统,并在此后的第二三届中获得连任。而李秉哲也在 1948年建立了自己新公司“三星物产”,继续从事国际贸易,将战后必需品大量进口到国内。公司运营一年后便达到了同行业第七位,随后更是在1951年实现了净资产当年增长 20倍的奇迹。
然而,以制造业起价的李秉哲深知,贸易这种“一买一卖,赚取差价”的生意很容易被厂家或者市场遏制,并不具备长期的盈利前景。因此,他做出了三星集团历史上第一次业务方向的调整,推动贸易资本向产业资本转化,从贸易业向制造业转型,先后建造了韩国第一家大型制糖企业,成立了毛纺织加工企业,到了,1956年三星则占据了国内糖业 90%以上的市场份额。再加上与总统李承晚先生的关系的加持,李秉哲一时风头无两,可谓是“政商两开花,弘扬大韩文化”。
只是,对于这种与当权者绑定的“红顶商人”来说,“起高楼、宴宾客”的快乐时光总是过得太快,“楼塌了”总是悄然而至。
随着李承晚在 1960年退出选举,1961年,少将朴正熙发动政变,李秉哲的三星集团再次处于风口浪尖,直到他做出愿意“把一切捐给国家”之后,并且真的把一座耗资数十亿韩元的化肥厂捐献给朴正熙政府后,才逐渐的走出了风波。
四.聚焦芯片:以市场换技术的必经之路
1963 年,通过政变上台的朴正熙当选总统,并通过了《复活宪法》确定了总统终身制。但是这样一个军人出身的独裁者,对于发展经济却有着非常迫切的需求,也因此,李秉哲的三星集团重新走上了为国家建设经济的光荣之路。
图 4:发动政变上台的少将:朴正熙
为了能够提高本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朴正熙政府积极谋求加入关贸总协定(即后来的“WTO”世界贸易组织),同时,意识到自身国家资源匮乏、国土面积狭小、人口众多的现实窘况,韩国政府和企业界都意识到高科技行业,才是能够让韩国真正振兴,走向繁荣富强的最佳道路。
对于一个在高科技行业一穷二白的国家来说,唯一能够获得发展的机会只有一个“以市场换技术”,于是,韩国政府大幅度放宽了《外国资本引进法》,允许符合出口发展战略导向的外资企业在韩国建厂。在贸易部门的支持下,三星公司开始为日本的日本三洋代工生产家电,逐渐进入了电子产业,并掌握了相关技术。
但三星并不满足于这些简单的家店生意,渐渐的他们把目光聚焦到了“半导体芯片”这门“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的产业上。
为了能够进入这一行业,朴正熙政府的做法可谓是“不计代价”:只要能来开设工厂,什么条件都能接受。
1966 年,美国半导体巨头仙童公司计划在韩国政府建厂要求。但条件十分苛刻,不仅要求要独资经营,而且还要求政府允许独资公司的产品在韩国市场销售。
面对如此苛刻的条件,政变上台的朴正熙居然咬牙同意了。
有了这一成功的先例,摩托罗拉、东芝等电子巨头纷纷效仿,韩国的芯片组装厂如雨后春笋般建立了起来。这些半导体跨国巨头采取来料加工的模式,利用韩国的廉价劳动力组装美国、日本的零部件再转出口,从中赚取了不菲的利润。
很多年以后,一个叫做东莞的地方也成为了全球电子元器件组装市场的中心,有了“东莞堵车,全球缺货”的豪言壮语,可见“以市场换技术”对于白手起家者来说,真的是必经之路啊。
五.三星电子崛起:逆周期绞杀,制霸内存市场
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罗伯特-登纳德(Robert Dennard ) 发明第一块 DRAM芯片,随后英特尔推出第一款 1K的商用 DRAM芯片。
随后日本利用“官产学”这一模式进行攻关,掌握了这一技术,并对 DRAM芯片进行了品质提升和技术创新,生产出了 64K DRAM,成为 DRAM主要供应国。1981年,在 64K内存市场中,日系三强(日立、富士通、NEC)合计占全球市场 69%的份额,到了 1986年,这一数字达到了令人感到绝望的 80%。
花开两朵,各表一支,彼时,三星集团的二代目也在蓄势登场。
1965 年,三星集团的太子,未来的话事人李健熙自日本早稻田大学经济系毕业,一年之后,他又在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拿到了经营学硕士学位,并在同年回到了三星旗下的东洋广播公司。
从日本到美国,李健熙深刻的了解到芯片市场是多么有诱惑力一个市场,对于自己家族的企业是何等重要,对于国家的未来是何等关键。
因此,李健熙一直谋求能够进入内存市场的制造领域,韩国人一直在等待着,这一等,就是十几年。
图 5:三星集团二代目:李健熙
1983 年,三星电子宣布在京畿道器兴建立第一个半导体工厂,出人意料的是,这一次三星的举动却意外获得了美国的支援。原因也很简单,其一是美国作为内存的发明者,却在与日本企业的争斗中被杀的丢盔卸甲,损失殆尽,连最著名的“仙童半导体”也几乎被日本企业收购。从总统到百姓,从政府到民间,都期待着美国政府能够拿出强硬有效的反制措施,打一场漂亮的翻身仗,所谓“敌人的敌人就是我的朋友”。另一方面,随着美国本土巨头因特尔等企业纷纷转型研发各种CPU(中央处理器)等技术含量更高的芯片,美国企业对于内存市场意义已然今非昔比。
两个因素叠加,美国为三星提供了无限的技术支持和超过20亿美金的资金援助,韩国的半导体产业直接从 16K DRAM起步,仅仅用了 3年时间就一口气掌握了 16K到 256K DRAM的关键技术。
图 6:得到美国政府支持的三星电子
除了美国政府的支持,韩国政府的帮助也功不可没,他们效仿日本的“官产学”模式,由韩国电子通信研究所(KIST)牵头,联合三星、LG、现代与韩国六所大学,一起对 4M DRAM 进行技术攻关。该项目持续了三年,研发费用高达 1.1亿美元,其中韩国政府承担了 57%。
此外,韩国民众的爱国情怀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无数的学子,在爱国情怀的感召下,放弃在硅谷多年打拼的事业,毅然决然的回到祖国,夜以继日的投入到科技研发当中去,这也大幅度缩短了与日本企业的技术差距。
尽管如此,韩国与美国、日本相比,劣势仍然十分明显,没有美国强大的科研体系和人才积累,也没有日本完善的工业体系,那么为什么短短二十年时间,三星就一跃成为了市场霸主呢?
答案就是:逆周期投资。
图 7:三星电子三次逆周期投资
内存芯片具有很强的周期性,涨起来自己控制不住自己,跌下去亏得爹妈都不认识。
意识到这一点的三星电子,采取了非常超长的逆周期投资打法的打法:越是在内存市场不景气,产品价格下跌的时期,越是扩张产能,造成产品价格进一步下降,直到行业中的竞争者彻底倒闭,行业集中度提高以后,剩下的企业议价能力提升,此时,产品价格开始回升,三星公司就利用提前布局的产能优势迅速扭亏为盈,并挤占市场。
第一次逆周期投资:1983年,三星研究出了 64K DRAM(内存),生产成本是 1.3美元/片,这引起了日本厂家的疯狂打压,价格迅速下滑,从 1984年初的 4美元/片降到 1985年的 30美分/片,跌幅高达 92.5%。每销售一片内存,三星就要亏损 1美元,然而,三星的当家人李秉哲此时却很清楚,作为一个行业的后来者,遭遇这种损失是在所难免的。如果此时放弃生产,那么等于是前功尽弃,被同行绞杀在摇篮里。
于是,三星电子采用逆向投资策略,继续扩大产能,并开发加快科研进度,研发更大容量的 DRAM。到 1986年底,三星半导体累积亏损 3亿美元,股权资本完全亏空。
就在此时,强悍的美帝国主义悍然出手,1986年,美国政府与日本政府签订了《日美半导体协议》,对日本企业产品在美国市场的份额做出了硬性约束,但与此同时,美国却允许韩国企业内存芯片在美国市场销售。如此,一收一放,打一路抬一路,三星等公司的半导体企业迅速填补了日企留下的空白,占据了30%的美市场份额。
到了 1987年,内存市场抓暖,此时三星先前扩张的产能起到了提前布局的作用,靠着产量的优势迅速占领市场,扭亏为盈。
韩国半导体产业的投资从此风起云涌。从 1990年开始,三星建立了 26个研发中心,LG建立 18个,现代建立 14个,对半导体领域的研发投入从 1980年的 850万美金飙升至 1994年的 9亿美金。在专利技术方面,1989年韩国的专利技术应用有 708项,1994年已经上升到 3336项。
这一次三星的逆周期投资,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幸亏美帝支援,行业回暖,否则,三星电子真的能否有生存的机会,尚未可知。
很多年以后去看,日本企业一定会感叹自己如果当时下的杀手再重一点,也许事情会完全不一样吧。
遗憾的是,作为这一次战役的指挥官,李秉哲因为疾病缠身在1987 年 11 月去世,三星集团的二代目李健熙正式上位。
第二次逆周期投资:20世纪 90年代,日本房地产泡沫破灭,经济逐渐开始萎靡。到了1993年,全球内存芯片市场又开始下滑,三星第二次采用反周期的投资策略,投资兴建 8英寸硅片生产线来生产DRAM。1999年,日本政府再次祭出了“官产学”合作模式。在日本通产省的主导下,将半导体行业企业一分为二,日立、NEC、三菱的DRAM 部门整合成立了尔必达(Elpida),而其他日本半导体制造商均从通用 DRAM领域中退出,将资源集中到具有高附加值的系统集成晶片等领域。在希腊语中,Elpida是“希望”的意思,某种程度上,这样一个名字充满了体现了日本半导体产业所寄予的厚望。
作为国家队的尔必达却并不知道,自己将要面临的三星电子是一个何等的可怕的对手。这一次逆周期投资,是三星电子在战略上的由守转攻,尝到甜头的韩国人像是第一次完成捕猎的狮子,鲜血的腥味激发了他们强大的欲望。
第三次逆周期投资:2008,三星电子终于等来了一战定乾坤的机会。雷曼银行的倒闭,宣告美国爆发了全球性的金融海啸,全球个人电子消费市场被一致性看空,内存芯片价格雪崩,从2.25美元狂跌至 0.31美元,跌幅高达 86%,就在众厂商哀鸿遍野时,三星决定将三星电子总利润的 118%投入 DRAM扩张业务,故意加剧行业亏损。
很快,内存芯片的价格跌破现金成本,接着更是跌破材料成本。排名第三的德国厂商奇梦达首先扛不住直接宣布破产,这也意味着欧洲玩家正式退出 DRAM(内存芯片) 市场。
2012 年初,日本内存芯片国家队尔,代表着希望的必达也支撑不下去,随后宣布破产。
经此一役,整个 DRAM行业只剩下三星、SK海力士和美光三大玩家。其中,三星和 SK海力士两大韩国巨头独占 75%的份额,成为名副其实的行业霸主,三星的市场份额更是直接从 30%升到了 50%以上。
这种行业格局一直持续到了今天。
今天的三星电子,版图是这样的。
图 8三星电子的帝国版图
六.我们的思考:中国高科技企业的崛起之路
1.高科技企业竞争的本质是国力的比拼
三星只是一个做农产品贸易的二道贩子,1969年才进军电子业,而且当时韩国国内没有其他配套的半导体厂商,发展到现在却培育了3 家世界 500 强企业。这几乎可以被定性为一种经济奇迹。
在行业护城河非常深的内存芯片领域,三星花费了十多年时间去筹备,他们既没有美国企业强大的研发体系,先发优势,也没有日本企业的核心技术、工业体系,却能最终在内存芯片市场上逆袭封王,靠的并不是一家公司的力量,而是韩国整个国家的支持,从政策到资金,从配套到税收,甚至在这个过程中美国政府也常常对三星施以援。
这充分说明,高科技企业之间的竞争,从来都不是什么纯粹的市场经济,更多的是国力之间的比拼。从投入产比比的角度说,中国的举国体制搞体育只是业余水平,韩国在芯片、面板等高精尖领域的投入才是举国体制的祖师爷。
2.青年人的爱国情怀很重要
半导体产业是典型的技术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的高端技术人才进行研发,才有可能获得创新。为了能够进入内存芯片领域,韩国在人才方面可谓是求贤若渴,在日本经济低迷时,高薪聘请日本失业的工程师,促进了晶圆代工业务的崛起。甚至三星专门在硅谷设立一个机构,用来招揽那些在硅谷工作的韩国留学生。
而韩国人的爱国情怀真的是让人非常的感动,很多年轻人都放弃了自己的利益,不远万里的回到自己的家乡,以自己的所学推动韩国半导体技术水平的发展。
1998 年的金融危机,韩国很多国民更是排队捐出自己家里的黄金,帮助国家摆脱困境。
这种国民的家国情怀,虽然有时候也会表现的过于狭隘(例如韩国冬奥会上的各种暗算),但真的让人羡慕,令人钦佩。
真的,很值得我们这一代青年人去学习。
3、资本市场需要发挥真正作用
作为高科技行业后来的进入者,更是要经历这样一个被针对、被攻击的过程,商场如战场,只讲胜败,不说对错。对敌人的怜悯,就是对自己的残忍,假如当时日本企业能够再扛一波,继续降价打压,不把三星赶出这个行业誓不罢休,或许历史的一切都会改写。
韩国每一次逆向投资都会陷入巨额的亏损,背后靠的是政府和韩国财团的疯狂输血,靠的是大家拧成一股绳,扛过冬天,把别人都耗死的决心。
目前的中国,已经充分意识到了芯片行业的重要性,为了大力发展相关产业,除了给国内半导体厂商在研发投入和税收方面给予大量的优惠,还成立了千亿规模的半导体产业投资基金,再加上国内成熟的风险投资市场体系,在提供资金弹药方面,我们已经完全不输给任何一个国家。
只是希望,这样巨大的投入,一定要把好钢化用在刀刃上,不要再一次上演“汉芯”的闹剧。资本市场的追捧,有时候会让本应该塌下心来搞科研的工程师只想着如何到纳斯达克敲钟。
千千万万,别让做芯片的企业因为上市获得财务自由而失去研发动力。
七.尾声:
最后,行文至此,再一次,对华为这家公司,在群狼林立的通讯行业平地抠饼,生生创出了自己独有的 5G标准,其中艰辛,相信绝非任老板轻描淡写的三言两语那般轻松。
参考文章:
1.饭统戴老板:韩国人的经济战
2.半导体风向标:三星半导体反周期投资
3.云锋金融:日韩中的半导体“三国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