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说,苹果公司是全球市值最大的科技公司,不如说它更像一家时尚数码电子产品的孵化器。
正如股神巴菲特所言,“苹果是一家科技领域的消费品公司”。
这是巴菲特能够看懂的商业逻辑,苹果公司通过推出iMac、iPod、iPhone、iPad等一系列风靡世界的电子产品,成为全球最高市值的科技公司,拥有极高的产品口碑、快速稳定的自研操作系统和无与伦比的产品生态。
所以,巴菲特投资了苹果公司,甚至公开宣传,他希望100%控股苹果公司。
但是,技术的发展无人能够预测,所有科技公司都可能遭遇技术迭代的风险。拥有宽广的护城河的苹果帝国,会是那个例外吗?
实情,显然并没有那么乐观。至少在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机市场——中国,苹果遇到了一些麻烦,它遇到了强劲的竞争对手,华为。
1、库克和苹果公司最近有点烦
3月底,苹果在其加州总部的乔布斯剧院举办了2019年春季发布会,这是有史以来苹果最“欺软怕硬”的发布会。因为,全程都没有发布一款硬件产品,库克声称,苹果以后会加强软件服务和应用——包括发布会上推出的虚拟信用卡Apple Card、杂志订阅、流媒体视频订阅等软件服务。
这让业界对苹果公司以iPhone等智能终端产品迭代作为发展引擎的持续创新能力产生了质疑。发布会结束后两个小时,苹果公司市值蒸发了100亿美元,将全球第一市值的宝座拱手让给了微软。
尽管软件服务一贯都是苹果的护城河,更优质的软件服务可以为苹果获取更丰厚的盈利。但是,如此高调的转身,确实可能会被外界视作是战略级的转型——苹果的硬件创新遇到了发展瓶颈。
时间的镜头再往前推移到2018年秋季,彼时苹果发布了2018年度较为重量级的iPhone XS、iPhone XR等型号手机,其中iPhone XS Max的高配机型的价格高达12799元,功能上未有突破性创新,价格却大幅攀升过万元,被业界diss为“越来越平庸”。
果不其然,中国消费者也对苹果用脚投了票。据知名市场调研机构Strategy Analytics公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第四季度,苹果手机在中国大陆市场的销售比2017年同比减少了310万部,2018年全年的销售为3420万部,位于华为、OV、小米之后,排名第五,市场份额下滑严重。
迫不得已,库克于2019年元旦过后,宣布iPhone手机在中国大陆地区降价销售,这在苹果历史上尚属首次。尽管降价之后的苹果手机销量有所回升,但苹果愿意“屈尊降贵”地迎合市场需求,已经表明苹果产品作为“时尚科技消费品”的领头羊地位已经受到严重挑战。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近日,又有媒体爆料,负责苹果处理器架构的高级经理杰拉德·威廉姆斯三世已经离职。据悉,该员工主责了苹果A7到A12X所有型号处理器的设计与研发工作。我们都知道,苹果手机之所以运行流畅,强悍的AX处理器功不可没。因此,杰拉德·威廉姆斯三世的离职被誉为是苹果公司的重大损失。
尽管苹果公司拥有更多更为优秀的年轻工程师,但为苹果服务9年的老员工的离职,还是引发了外界对苹果公司发展的前景的种种担忧。
2 苹果的创新力为什么下降了?
苹果公司是一家产品创新导向的科技公司。从乔布斯拉着史蒂芬·沃兹涅克(Steve Wozniah)和罗·韦恩(Ron Wayne)搭伙创业起,产品创新的基因就种下了。
因不满足于公用PC高昂的价格,乔布斯他们联合设计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台个人电脑Apple II。这款产品在功能上创造了多项世界第一:产品第一次使用塑料外壳;产品第一次自带电源装置而不需使用额外的风扇;第一次搭载Intel动态RAM,且主板拥有48K容量;第一次能玩彩色游戏的PC等等。
那么,这款创造多个世界记录的产品,有使用大幅领先于当时社会的主流技术吗?答案是否定的。
当然,这其中有一些是需要苹果自主微创新的技术。比如,为了实现Apple PC原型机的量产,乔布斯创造了印刷电路板技术,即把众多的连接线和零部件都集成在一块电路板上,从而使后来的Apple II更高效地量产,累计销售量达数百万台,为苹果公司在PC市场中的领先地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也有一些技术,是苹果公司整合过来的,如处理器技术等。
苹果知道哪些技术它有能力能够自主研发,哪些技术需要整合。不管技术是怎样的,只要能持续改善产品的性能,那就是苹果所需要的技术。这就是苹果的商业逻辑。
纵观苹果公司的发展史,为了减少对其他厂商的依赖,从1988年到2017年苹果累计收购的公司超过100家。其中,1988年—1989年期间,苹果收购了图形芯片公司Raycer Graphics及在线信息系统服务商PowerSchool,目的是为了Mac平台服务能力;2001年—2006年期间,苹果的重点产品是iPod,它收购了音乐软件公司Emagic,流媒体音乐公司Lala等,主要是为了强化iPod内容和软件端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2006年苹果收购了多点触摸技术公司FingerWorks。此后,在2007年即推出了世界首款触摸屏人机交互智能手机iPhone。之后的一系列收购,如2008年收购微处理器设计公司P.A.semi,2009年收购多家地图技术企业,2010年收购芯片设计厂商Intrinsity等等。
苹果公司的这些收购,为它积累了丰富的技术和产品开发经验,大大增强了苹果产品体系的护城河的防御能力。而且,苹果最大的优势在于,它敢于尝试将新技术领先于竞争对手实现商用。如,苹果在2015年收购的AR(增强现实)公司Metaio,面部表情识别公司 Faceshift,最终经过2年的不断开发升级,首次应用到iPhone X产品中,从而引发了“刘海屏”手机的热潮。
与之相对应,苹果公司非常舍得在产品研发中花钱。数据显示,自1998以来,苹果研发投入符合年均增长率高达32%。其中2018年苹果公司研发投入超过140亿美元。
这样高的投入,帮助苹果公司打造出全球最完善的软硬融合的生态闭环,它如今能够自主设计显示屏(包括柔性显示屏)、A系列处理器、闪存等核心硬件,拥有自主浏览器Safari,拥有音乐点播平台iTunes以及APP Store等等。
它的确很强大,强大到使巴菲特放弃了自己的投资原则——离看不懂的科技公司远一点。
然而,现在为什么大家都觉得苹果的创新能力下降了?
因为,放眼到全球范围内,创新都是相对的。中国的华为,在创新方面比苹果更加努力。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2018年全球企业专利申请量排名TOP 50
一是研发投入方面,华为连续十年年均研发费用支出占全部收入超过10%以上。其中,2018年华为研发投入高达151亿美元,约占全年收入的14.1%。而与之相比,苹果2018年的研发投入为142亿美元,占营收的比例为5.3%,同敢于投入的华为相比还是相形见绌。
2018年全球企业商标申请量排名
二是专利申请数量,华为2018年专利申请量达5405件,位列全球第一。笔者在全球专利排名Top 50的公司中没有找到苹果公司。然而,在2018年全球商标排行榜中,苹果公司排名第四,紧随瑞士制药公司诺华集团、法国化妆品公司欧莱雅和德国奔驰母公司戴姆勒集团之后。专利申请量激增表明华为在技术研发中取得突飞猛进,而商标申请排名领先则表明苹果公司在忙于商业产品布局。
3 苹果的护城河,似乎被5G撕开了一道口子
正如本文篇首所提到的,科技公司可能都会遇到技术迭代的风险。苹果的护城河并非牢不可破,它现在被第5代通信技术——5G,撕开了一道口子。
在渐进式产品创新的道路上,没有其他任何一家企业可以战胜苹果公司。但,怕就怕降维打击。5G就是这样一件降维打击的武器。
截至目前,全球销量最大的三家智能手机公司,三星、华为和苹果,三星和华为都已经研发出5G基带芯片并实现商用,唯有苹果公司缺席。
至于美国本土5G基带提供商的高通和Intel公司,由于苹果公司与高通连绵不绝的专利战,苹果支持5G信号的新型iPhone手机可能只能寻求Intel的帮助,尽管Intel的基带性能比高通差一些。
如果苹果选择使用华为或者三星的通信基带,则在手机成本和供货量上就要受制于人。因此,苹果目前正快马加鞭地自研5G基带技术。然而,何时能够通过性能测试并应用在自家iPhone手机上尚未可知。最近的消息显示,由于Intel商用型5G基带的延迟供货,苹果支持5G的新型号iPhone手机可能到2020年才能推出。
这表明,一向敢于将新技术实现商用的苹果公司,在5G通信手机产品上已经失去了领先优势。
中国上海于2019年3月30日拨通首个5G手机通话
在刚刚过去的3月30日,中国上海实现了第一个5G手机的通话。这表明5G浪潮将很快席卷中国智能市场,苹果2020年推出iPhone 5G手机意味着它将落后于中国的华为、小米和OV等厂商,有可能丢掉大部分目前所战有的市场份额。
华为5G+柔性折叠手机
除了5G技术,苹果公司在柔性折叠手机产品研发上也已经落后于华为和三星。今年在MWC 2019 世界移动通信大会前后,三星和华为均发布了全新的柔性折叠手机。而据悉,苹果的柔性折叠手机可能晚于2020年才能面世。
而且,苹果在柔性折叠屏的供应链中,也并不占优势。三星公司自产柔性折叠屏幕,同时也是苹果公司的柔性屏供应商(第二供应商是京东方和LGD);华为公司,凭借与中国柔性屏巨头京东方的战略级合作伙伴关系,在随着京东方成都柔性6代线产能全面释放,以及绵阳6代线即将于2019年底前的量产,在柔性屏稳定供应中具有领先优势。
中国柔性折叠屏幕巨头京东方
5G+柔性折叠,这两种新技术的累加效应,可能会成为击垮苹果护城河的加农炮。
除此之外,苹果iPhone手机单一的产品线可能也正在成为苹果的软肋。
苹果产品体系的基本思维,锚定的是某一类用户在不用应用场景的需求。比如,iPhone是满足用户的通信需求和基本娱乐需求;iPod是满足用户音乐流媒体点播需求;iPad是满足用户的大屏娱乐需求;而iMac是满足用户移动办公需求。而2019年春季发布会上,苹果发布的软件服务,则是为了满足用户移动支付、移动订阅、流媒体视频点播等其他细分场景的需求。
而华为产品体系的基本思维,锚定的是不同类型的用户在不同应用场景的需求。华为采取的是多品牌战略,目的是各类用户、大小通吃。比如,华为Mate系列手机,一般会采用华为“硬核”技术,适合商务人群;华为荣耀P系列手机,在拍照和支持游戏流畅度上追求极致的性能体验,适合娱乐人群;华为nova手机则是聚焦未来更加的少男少女群体。
多品牌战略,让华为手机在应对复杂多变的市场时,更具柔性和灵活性。相比之下,苹果的单型号产品策略就显得机械和呆板。这也是预料到销量不佳,苹果手机被迫降价的直接原因,其产品型号太少了。
未来,华为也将全面进入电视领域和PC领域,将这种多品牌战略应用在不同类型用户的多个应用场景之中,自然不苹果公司更胜一筹。
尽管如此,不得不承认,包括华为在内的中国科技公司与苹果公司相比,无论在技术储备还是在产品设计开发经验上还存在不小的差距。但技术创新就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想想当年诺基亚,从一代功能机巨头轰然倒下,也不过3年时间。
苹果公司如果不进行强力的变革,尽管目前盈利能力喜人,但很可能只不过是日薄西山的落日余晖罢了。
因为没有公司能一直跑赢技术变革,除非这家公司能够持续变革。
喜欢我的文章,就点击上方头像,关注@科技重器
【作者简介】科技领域优质创作者,连续三次头条“青云计划获奖作者”。十二年物联网从业经验,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领域科普专家。欢迎关注“科技重器”头条号,每天获取新鲜资讯,深度解读科技大事件,精准把握技术趋势与市场脉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