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一名55岁男子外出用餐后,
竟莫名其妙出现尿黄、皮肤眼睛黄
等黄疸样症状,
俨然变成了“小黄人”。
然而,
他却不是食物中毒,
最终被诊断为“急性戊型肝炎”。
广州市番禺区中心医院
感染性疾病科专家提醒,
春季是肝病多发的季节。
市民在饱口福时,莫贪嫩吃生,
因为长期这样吃,很可能感染戊肝病毒。
戊肝的在成人急性病毒性肝炎中
的病死率已超过甲肝、乙肝,
位居首位。
莫名变身“小黄人”
竟是“吃”惹的祸
55岁的艾先生(化名)是一名生意人,经常需要外出应酬,火锅、鱼生、烧烤不断。
前段时间,艾先生出现疲乏、尿黄、腹胀等情况,还伴有点恶心、拉稀等症状。艾先生以为自己是吃错东西导致的胃肠炎,也没太当回事,想着先完成手上的项目再好好休息。
不久后,
家人发现艾先生的眼睛变“黄”了,
他自己也发现尿液较之前更黄,
像“浓茶水”似的。
担忧之下,
艾先生赶紧到番禺区中心医院就诊。
该院感染性疾病科医生经询问得知,艾先生既往有“小三阳”病史,同时经常在外聚餐,爱吃鱼生、生腌,吃火锅更是追求“嫩滑口感”,经常烫几秒就入口。 医生初步诊断其是“急性肝炎发作”。
那么,到底是乙肝,还是甲肝,又或是戊肝呢?
经过检查,艾先生的转氨酶高达2000+(高于正常值44倍),胆红素高达200,凝血时间延长,甲肝阴性;戊肝病毒IgM抗体阳性;乙型DNA小于100.00IU/ml;大便里面还有肝吸虫。
最终被诊断为“肝衰竭,急性戊型肝炎、慢性乙型肝炎、肝吸虫感染” 。
经过28天的住院治疗,接受了积极的护肝、退黄、输注血浆等等一系列治疗后,艾先生终于好转出院,他不由得感慨:“差点把自己给吃没了。”
“小弟”戊肝
“杀伤力”不容忽视
医生表示,说起肝炎,很多人都知道是严重危害身体健康的疾病。随着人们对肝病的认识不断加深,预防甲肝、乙肝等常见肝炎病毒的意识在不断提高。但对于近年越来越多见的戊型肝炎却缺乏足够的重视。
“戊型肝炎”简称“戊肝”,是由戊肝病毒引起的一种常见急性病毒性肝炎。作为病毒性肝炎中“小弟”的戊肝,“杀伤力”却不容忽视。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每年约2000万人感染戊肝病毒,造成约340万例临床病例和7万人死亡。
戊肝病毒不仅会攻击肝脏,还会对神经系统、血液系统和肾脏等造成危害。
“戊肝主要是吃出来的。”医生表示,戊肝病毒主要传播途径是粪口传播,即通过饮用被污染的水和食用被污染的食物而感染。食用未煮熟的感染戊肝病毒的动物组织或内脏也可能导致食源性感染。母婴传播、输血传播也是重要的传播途径。戊肝病毒还分布于多种动物中,并可在人与猪之间相互传播,是人类健康和养猪业的重要病源。
这些人是高发群体
什么人容易“中招”?中老年人、孕妇、男性是高发人群。
戊肝发病主要集中在大于45岁的中老年人群,大于60岁老年人的发病率增幅最大,这可能与老年人生理功能下降、抵抗力较差等因素有关。
男性感染戊肝的概率高于女性,这是因为男性应酬多、喝酒、吸烟、工作压力大等诸多因素会导致男性的免疫力下降而易受戊肝病毒感染。孕妇感染戊肝病死率高达20%-30%。
此外,戊肝在肝病人群中容易发展为重症肝炎。临床数据显示,乙肝、脂肪肝、酒精肝等基础肝病一旦与戊肝重叠感染,病死率高达17.7%。因此,基础肝病的患者在积极治疗基础肝病的同时,也要做好戊肝的预防。
预防戊肝 重点在接种疫苗
广东地区对食材追求新鲜、嫩滑,
对鱼生、嫩肉等情有独钟,
夏天鱼生、冬天火锅生意火热,
但鱼生和未经煮熟的肉
都容易携带戊肝病毒。
医生提醒,市民群众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注意手卫生,防止“病从口入”,高发人群应减少外出就餐。
此外,在加工猪肉、猪肝、猪血等食品时,切割生食和熟食的厨具应分开使用。不吃没有烹饪熟的肉类、鱼类、海鲜等。
一般情况下,生肉须经过71°C以上蒸煮30分钟方可杀灭戊肝病毒,同时煮食用具要做到严格的生熟区分。
接种戊肝疫苗是预防戊肝最直接、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 戊肝疫苗对戊型肝炎的预防效果和安全性均得到国内外专家的认可,据权威医学期刊报道接种戊肝疫苗4.5年后,保护率仍可达93%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