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虞第一城市门户欢迎您!   手机上虞广播网

您当前的位置 :上虞广播网 > 上虞科技频道 >

音箱耳机的本质是还原而不是美化

来源:xiaohei  2021-04-02 13:16
    唱片的制作早就不再局限于还原现场,重放设备应该还原的目标是唱片,更严格来讲,是母带
 
    ​​音箱耳机的本质是还原而不是“美化”(3):还原的目标是现场吗?
 
    文:刘陆伟(音乐制作人、唱作人、录音混音师、吉他手、释魂乐队主创)
 
    一说到“还原”,又有些发烧友认为“还原”的目标就是还原现场,这其实也是片面的。我发现还是必须回归到音乐制作、唱片录音混音的发展历史,才能更好地帮大家讲明白这个问题。
 
    录音技术出现之前,那时的音乐我们可以称之为原声音乐(Acoustic),使用的都是原声乐器,在自然的厅堂或者环境里,靠乐器本身物理振动发声,音量和音色等都完全靠乐器和演奏者本身控制,还没有电声学技术的介入。那时的音乐类型主要是交响乐、民间音乐、教堂音乐、爵士乐等,其中只有交响乐团的声部间比例平衡能够达到比较好的程度,其他的很多音乐风格和乐队形式都达不到这么好的平衡度。交响乐团里的那些乐器都是经过长期实践后挑选出来的,它们需要在音色上和数量上进行合理的搭配,以使得合奏起来能够得到平衡的音响效果。作曲家在编曲配器的时候就得考虑实际合奏出来会是什么样,指挥则要按照他对总谱的解读指挥着乐手们,乐手也都是万里挑一的精英,他们要能够精准地控制自己的乐器,在指挥的指导下通过反复的排练,让作曲家的意图准确再现出来。古典音乐的录音师要做的就是把这种经过几百年的发展的、在原声现场演奏状态下就比较平衡的音乐给忠实地记录下来。
 
    早期的录音基本都是现场录音,在乐队演出的现场摆好话筒、开录就行了。最初就是用一只话筒拾取声音,录下来的声音用一只音箱重放,这可以理解为所谓的单声道(mono)。后来出现了双声道立体声录音技术和双声道立体声重放系统(stereo),用两只话筒按照立体声拾音制式来拾取声音,录下来的声音分为两个声道,分别让两只音箱重放,如果一切都按照立体声理论的要求来正确设置和摆放的话,听音人就能听到在前方左右两只音箱间形成了一个“声场”(准确的说应该叫立体声虚声源定位),声音的重放开始有了方位和宽度。
 
    但那时候后期处理的技术极其有限,就算有,也是迫于记录和重放设备的性能局限而不得不做一些妥协处理,例如,压缩效果器发明的初衷,主要是因为黑胶和磁带动态范围不够大,承载不了交响乐的动态范围,所以不得不把录到的声音信号的动态范围压缩小一些,再灌录到唱片上。而今天,动态范围早已不是问题,压缩效果器的用途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更多是被当成一种美化音色、修饰音色的手段。
 
    随着录音技术、音频处理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多轨录音机、分轨录音技术、以及越来越多的效果器种类,人们早已不再仅仅满足于“用一对立体声话筒录下现场演奏演唱,不做任何后期处理”这种“原始”的方式了。事实上,这种方式的确也往往难以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即使是对古典乐而言。因为虽然西方的交响乐团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已经达到了声部间的比例比较平衡的状态,但依然没有真正达到完美,现实中很多音乐厅的声学环境也谈不上完美,各种因素加起来,经常会有主奏乐器被伴奏声部盖住,主奏乐器、主唱或者某些solo乐器不够突出,清晰度不够,直达声和混响比例不理想等等情况。所以就连崇尚“自然、原声”的古典乐现场录音,后来的录音师也经常会使用主话筒和点话筒配合的多轨录音技术,并且后期使用效果器去美化、修饰声音。
 
    而现代音乐绝大多数是在强吸声的录音棚里,通过分轨分期录音、后期混音合成的方式录制的。效果器的使用越来越多,混音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现代音乐所使用的乐器,大多数个性太强,不像古典交响乐团里那些乐器适合多把同款一起齐奏。近现代乐器发展历史太短,其中很多乐器自身的声学特性还不够成熟。例如,如果你听过架子鼓的原声演奏就知道,架子鼓自身的各个部件之间其实是无法获得令人满意的音量比例的(镲片的声音会非常大,而最能体现歌曲节奏律动的底鼓则显得音量偏小,一旦有其他乐器加入进来,底鼓则可能完全听不见了)。这些现代乐器之间的合奏、搭配就成了个新问题,如果架子鼓和民谣吉他一起演奏,民谣吉他会完全被鼓盖住。而且没法像交响乐团那样,通过增减乐器的数量来控制声部间的平衡。
 
    除了原声乐器,现代流行音乐还会使用各种电声乐器(电吉他、电贝司)和电子乐器(合成器、鼓机),电声乐器需要通过各自的专用音箱来正常发声,电子乐器则默认应该是以FRFR音箱来发声。它们倒是可以通过音箱来调节音量。但问题是,如果没有一个像指挥一样的角色站在全局的、观众的角度来指导,每个乐手都只希望自己的声音越大越好,最后就会变成一团糟。
 
    所以现代音乐基本都是用话筒对每个乐器拾音,输入进混音台,混音台可以单独调节每一路信号的音量,来调节声部比例平衡。为了让后期混音有更大的处理自由度,前期录音要尽量不带空间信息(混响要少),尽量清晰干净(杂音要少),这催生了现在我们所熟悉的那种强吸声、强隔音的录音棚。乐手歌手们也不用像古典时期一样非得在一起同时演奏了,而是可以各自分别录好,后期靠混音来合成。混音师呢,就起到了类似指挥的角色。
 
    现在我们能听到的音乐,无论是流行、爵士、摇滚、电子等,里面几乎每一轨、每一个声部都是经过很多效果器处理过的,而不是乐器本来的原始音色,更别说合成器所制造出的声音,那根本就是自然界不存在的声音。那么问题来了:对于自然界中原本不存在的声音,我们如何判断它在重放环节是否足够“还原”?当然就更应该以专业监听音箱为准了,因为这些声音在制作时就是用监听音箱来听的。
 
    唱片的制作早就不再局限于还原现场了,音乐人和录音混音师有更多的手段对声音进行美化了,可以按照自己的艺术理念去追求完美的声音呈现,音乐制作有了更大的艺术想象空间。唱片的声音审美早已经超越了现场的声音审美,成为一套独立的审美体系。
 
    事实上,对于现代音乐来讲,现场的声音审美是以唱片为指导标准的,而不像很多人想象的、唱片的目的就是越还原现场越好。现在绝大多数的音乐现场演出,都是需要扩声的,经常都要把原声乐器、电声乐器、电子乐器混合使用。原声乐器要用话筒拾取之后再用扩声设备重放出来,电声乐器和电子乐器则可以直接走linein再用扩声重放出来,那么这样的一个现场演出,它们的声部比例的标准是什么,它的音色应该要处理成什么样,基本上就是以这首歌的录音室唱片版本为标准的。但是现场演出由于种种条件限制,没法做到像在棚里做唱片那样细腻、精致、完美。
 
    所以有些发烧友认为声音重放“还原”的目标就是还原现场演出,这是不对的。实际上,重放设备应该还原的目标是唱片,更严格来讲,是母带(因为唱片在从母带变成批量生产的、可供销售的唱片的过程中,音质还会有一定程度的损失)。很多发烧友只知道“母带”精度最高、音质最好,市面上也有各种打着“母带”幌子忽悠发烧友的产品,但很多人并没有真正理解母带的含义。母带是一个音乐创作出来之后,经过录音、混音、母带处理等一系列美化之后的、交付唱片生产工厂去大批量复制之前的那个音频文件,它代表了作曲家、音乐人、制作人、录音师、混音师们对这个音乐作品应该以什么样子呈现的最终定论。
 
    母带就代表着成品,代表着美化的尽头,自此之后的环节只需要还原。如果还有人不同意,那我只好请您再把我之前的文字认真看看,再好好理解一下这句话:大千世界的每段音乐成品都是不一样的,而且音乐都是实时动态变化着的,重放环节根本没法对不同的风格、不同的专辑、不同的歌、不同的段落去做出什么有针对性的、有效率的美化。​​​​

Copyright 2012-2013 上虞第一城市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

郑重声明:网站资源摘自互联网,如有侵权,麻烦通知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