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广东佛山,地处广东省中部、珠三角腹地,是广府文化的核心区域,这里有粤剧、陶瓷、剪纸、秋色等传统文化,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佛山素有陶艺之乡、武术之乡、粤剧之乡之称,更是粤剧发源地,广府文化发源地、兴盛地、传承地。佛山至今保存着许多的历史古迹和文化景点,那些散布在佛山各地的历史古村落,更是了解佛山古今和一方人文的好去处。
这些年,我走过佛山乃至广东不少古村落,被这些岭南古村的文化深深吸引。这次打卡佛山市三水区的江根村,也收获颇多。三水区,是佛山的五个辖区之一,位于广东省中部、珠江三角洲西北端、佛山市西北部,因西江、北江、绥江3江在境内汇流而得名。
江根村位于三水区西南街道西南部,坐落于昆都山下,思贤滘畔,西江、北江、绥江三条水系汇流于此,珠江三角洲肇始于斯,江根村取江河源头之意而得名,是一个极具文化底蕴的千年古村。
江根村属于丘陵地带,这里分布着昆都山和思贤滘河。据历史学家和地理学家的考证,珠江三角最早形成的地方就是思贤滘一带。因此,思贤滘被确认为珠江三角洲的起源地。
追溯历史,江根村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在当时,该村始祖陆隽从河南开封到广东肇庆赴任,途中路过沧江(今思贤滘)登上镇南,看到山川秀丽,便命家人凿室居之而形成。
思贤滘这条水道原本是没有名字的,它的得名源于历史上意义颇为深远的事:明朝著名理学家、广东新会陈献章,人称“白沙先生”,他有一个得意门生是三水白坭的陈冕。陈白沙常来三水,与陈冕交往甚为密切。明清朝代《三水县志》记载他吟咏三水景物11首诗,以及写给陈冕的四首诗,还有为陈冕撰写的墓志铭。有一次,他又来三水寻访陈冕恰巧不遇,心里十分惆怅,思念情切便泊舟昆都山下,在江边的石头上挥笔题下“思贤”两个大字。从此,后人便称这条水道为思贤滘。“思贤”二字发人深省,意境隽永。白沙先生的题字使这条水道有了一个极其美好的名字,也随之闻名于世。值得一提的是,在思贤滘水道中,有一奇观还曾是“三水八景”之一,称“思贤洪波”。
每年汛期,西江水涨,西水便倒向北江;反之,北江水涨,又流向西江,这时候,洪水泻入狭窄的江中,波涛汹涌,澎湃咆哮,实是自然界中一奇观。昆都山,据资料记载,早在唐代便设立三水司,为三水县名之肇始。历史上屡屡有记载,这缘于它和许许多多的名人有关,当然也与山下那座依附于它的五显古庙有关。
史料记载,昆都山曾留下了陈白沙和何维柏的遗迹。明朝与海瑞齐名的大臣何维柏曾结庐读书于昆都山,留下有读书堂,晒书台等遗迹。
何维柏作诗《昆都耸翠》:灵巧发天籁,花各吐异香;下有千仞渊,蛟龙时潜藏;上有千年枝,可以栖凤凰。能让各名臣如此欣赏的昆都山,定有其天生风流之骨。历代名臣、名人曾写下了不少赞美的绝句,现还保留在乡间。
历史的悠久,深厚的底蕴,丰富的人文,造就了极富传奇色彩的江根村。村庄古色古香,环境优美宁静,处处展现着美丽宜人的岭南古村韵味。尤其是经过整修改造后的江根村,山水相依,绿树成荫,村道整洁,鸟语花香,是当地新晋的“网红村”。来到这里,可以感受毗邻都市却远离烦嚣的乡野风情,感受一段安然惬意的慢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