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在河北省涞水县野三坡景区火炬剧场,全面升级的大型音舞史话《野三坡》首次开演,向观众呈现了一场视觉与文化的盛宴。《野三坡》的开演,也意味着景区夜间旅游产业不再是空白。
深山峻岭谋出路 “闭关期”苦练内功
上世纪80年代中期,野三坡还是一个贫穷闭塞的深山小镇。一群创业者和改革者付出无数汗水心血,用短短两年时间就将其变成全国农民旅游业的典型,并被国务院评定为国家第二批重点风景名胜区。到上世纪90年代初,野三坡已经是誉满京津的旅游胜地。
2000年底,景区推进基础设施全面升级,景点服务质量和品牌建设全面提升。到2011年底,野三坡已拥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世界地质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等诸多桂冠。
今年年初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了旅游景区一个措手不及。但是,野三坡景区把“防疫期”变为“闭关期”,苦练内功,迭代转型,实现了前进道路上的新跨越。
首先是全面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从小环境到大环境,从一家一户、一村一落到500平方公里的山山水水,把动植物保护、水体保护、垃圾处理当成头等大事来抓。
其次是以生态保护为主线,彻底清理违规违法建筑,对“山水醉”“南极村”等60675.57平方米违法建筑进行了依法拆除或政府没收等强制措施,以“显山露水”为目的,既加强了资源保护,又提升了观景质量。
如今,宽敞的野三坡大道、百里峡大道,与蜿蜒的拒马河相依相伴,沿路绿树成荫、花海遍地,已成为三季花香四溢、四季风景不同的靓丽景观带。沿旅游路两侧,是按照新中式风格改造的建筑,或灰瓦白墙,或原木外装,让野三坡变成了一个个具有鲜明风格的特色小镇。穿行其中,既可领略北方山水田园风光,又可感受江南水乡风情。
野三坡百草畔景区风光。
做好“野”字文章 发展不忘守护绿水青山
位于北京西南的野三坡风景区,自古就有“世外桃源”之称。由于这里的地势由南向北逐渐增高,分为上、中、下三坡,上坡和下坡的气候相差半月有余,山下的核桃已结果,山上的核桃树才开花,“三坡”之名因此而产生。
太行山巍然耸立,拒马河绿波奔涌,山上林荫繁茂,山下田园葱茏。这一份野趣、野味的天然,让上、中、下三坡有了一个“野”的雅号,并享誉华北,经过多年耕耘努力,成为全国知名的旅游目的地。
野三坡的一大特点是“野”,野山、野水、野风光,一切都是原生态。野三坡未被开发之前,拒马河流量充沛,清澈见底,景区内曾栖息着很多野生动物,更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黑鹳等珍贵飞禽,其他如野鸭子、苍鹭、灰鹤等珍禽不计其数。同时,野三坡也是全国褐马鸡自然保护区。
进入21世纪,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开发,生态环境破坏问题渐渐显露:大范围采砂,不恰当捕捞,导致部分野生动植物绝迹。
2012年7月,一场大洪水冲击了野三坡,景区景点80%的基础设施被毁。在长达一年的灾后重建中,生态环境保护成为重中之重。
随着违规建筑的拆除、上游河道的修复、对采砂活动的明令禁止以及禁猎禁牧等措施的落实,野三坡开始涅槃重生。野生珍禽重回野三坡,黑鹳重新成群结队,野鸭子也能随处可见。
如今,野三坡共有种子植物92科713种,蕨类植物15科65种,药用植物更多达200余种;野生脊椎动物184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动物15种,如褐马鸡、黑鹳等,堪称“天然植物园”和“野生动物王国”。
今年,正值野三坡景区开发建设35年。如今的野三坡坚持旅游发展和生态保护两手抓,让这里不仅仅是旅游、休闲、度假的胜地,也是野生动植物的理想家园。
深挖文化内涵 锻造景区核心竞争力
“两山壁立青霄近,一水中分白练飞。”这是镌刻在野三坡龙门天关石壁上的诗句,据说是明清时期守关将士留下的。
作为野三坡的景点之一,在龙门天关恢弘大气的石刻上,驻军将士的家国情怀通过石刻文字穿越千百年风雨,流传后世。
龙门天关是京都通往塞外的重要关隘,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明、清代均有重兵把守。这里山势险峻,易守难攻,主峰天柱峰海拔1099米,气势磅礴。
众多石刻中,最为醒目壮观的当是“万仞天关”四个大字。每个字高2.15米,宽1.8米,是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九月,都督御史贾三近题写。
1982年7月,大龙门摩崖石刻被列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经专家考证,这里是华北地区规模最大的摩崖石刻群,被誉为“历史文化长廊”。
千百年后,当游客们仰望断崖绝壁前的古诗句,浓浓的历史沧桑出现在眼前……
文化是灵魂,旅游是载体,只有将两者充分融合起来,才能形神兼备、互融共进。近年来,野三坡推动历史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为景区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2009年,野三坡斥资6000万打造了大型音舞史话《印象野三坡》,以顶级声光电技术和壮丽的舞台效果演绎了野三坡两万多年的文化传承;2020年7月,全面升级的大型音舞史话《野三坡》,以更加炫丽的舞台色彩再度为观众呈现一场视觉与文化的盛宴。
2019年,野三坡在开山节现场为“野三坡”杯国际圆周率记忆大赛获奖选手颁奖,一展文化和记忆的魅力,弘扬家乡文化的同时,提高了景区知名度。
野三坡的节庆文化提升了当地的美誉度、软实力,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
“野三坡国际音乐文化节”,吸引了来自五大洲的民间音乐团队,成为国际文化交流的一个新平台。“野三坡山水音乐节”“野三坡海棠花会”“野三坡丰收节”“野三坡红叶节”……以及穿插其间的登山大赛、摄影大赛、书画作品展等诸多节庆活动,正在打造野三坡特色的文化名片。
当前,依托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结合野三坡景区的总体规划,涞水县正谋划建设黄帝历史文化园区,以野三坡区域内的大龙门城堡为典型代表的涞水长城文化公园建设也已启动。
鲜明的文化特征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是文化旅游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也是促进旅游产业兴旺的关键要素。通过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内涵,推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野三坡的旅游业态和文化底蕴更加丰满厚重,正在逐渐打造为地方特色文化名片。
“景区带村” 贫困群众分红全国名列前茅
野三坡景区地处燕山-太行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多年来,景区围绕让更多贫困农村依靠旅游业脱贫致富,让更多贫困群众参与分享旅游发展带来的好处,探索了“景区带村”的旅游扶贫思路。
近年来,通过“景区带村”,野三坡打造了一批旅游新业态,新建或改建了800家旅游农家院,拓宽了贫困群众增收渠道,发挥了有力的扶贫带动作用。
同时,围绕旅游新业态,新建、改造旅游路35.8公里、桥梁13座;铺设、改造输水管网1.51万米;对15个村的电网实施了改造;野三坡美丽乡村省级示范片区成为乡村旅游新热点。
此外,在景区带动下,当地发展起了以松树口、大龙门村为代表的民宿旅游模式,以南峪、计鹿村为代表的工商资本模式,以吕家铺村为代表的旅游合作社模式等。目前,野三坡景区带动的贫困村、贫困人口,贫困群众享受的分红收益,景区内美丽乡村覆盖面均在全国名列前茅。
野三坡旅游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周边的乡村休闲、旅游服务,目前已辐射7个乡镇、90多个村,辐射带动的贫困村达71个。景区现有乡村酒店、农家乐2300余家,受益人口近10万人。旅游区民众人均收入由开发前的不足70元增长到现在的2万元,旅游接待核心村已经超过了3万元,野三坡的“景区带村”旅游扶贫模式成为全省样板。2017年10月,国际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五国部级外宾考察团到涞水考察旅游扶贫工作;2018年9月,入选《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减贫案例2018》,同月又入选全国旅游扶贫大会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