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虞第一城市门户欢迎您!   手机上虞广播网

您当前的位置 :上虞广播网 > 上虞资讯频道 > 国内新闻 >

港通天下兴

来源:上虞门户网  2019-07-28 03:01

港通天下兴

  交通运输部老领导黄镇东(左五)、王展意(左四)、林祖乙(右五)、刘松金(右四)、洪善祥(左三)、胡希捷(左二)、杨利民(右三)日前参加部离退休部长党支部活动,考察上海港洋山港区四期码头。 特约记者 黄京丽 摄

  开栏的话: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来,交通运输行业勇立潮头,以思想大解放推动事业大发展,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走出了改革开放和创新发展之路。一批批有志之士,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自我革命、自我革新,敢闯敢试、敢为人先,谱写了浓墨重彩的交通运输篇章。

  中国交通报、中国交通新闻网联合交通运输部离退休干部局、《中国水运史》《中国水运工程建设实录》综合编纂工作委员会等单位共同开展了“见证40年主题访谈”,采访交通运输改革开放事业的重要推动者、参与者、见证者,通过往事、故事,史实、史记,呈现独特视角的交通运输改革开放史,展现交通运输人“艰苦奋斗、顽强拼搏,上下求索、锐意进取,与时俱进、一往无前,敞开胸襟、拥抱世界”的精神世界,为建设交通强国凝聚智慧与力量。

  今日起,开辟《见证40年主题访谈》专栏,敬请关注。

  

  偌大的码头装卸现场,只见吊车和自动导引运输车忙碌,一个个集装箱被准确无误地吊起和安放,操作控制中心里只有寥寥数人在用电脑指挥控制着这一切。

  这是原交通部部长黄镇东日前参加部离退休部长党支部活动时,在全球单体最大、综合自动化程度最高的智能码头——上海港洋山港区四期码头看到的场景。“什么是港口现代化?洋山港区四期工程就是港口现代化的标志之一,也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交通强国建设的重要体现。”黄镇东说。

  今昔对比、感慨万千,在港口工作了22年的黄镇东记忆翻涌。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秦皇岛港码头,一位戴着眼镜的文弱青年,体重只有120多斤,吃力地扛起150斤到200斤的麻袋。“那是多么沉重的负担!我们的前辈是这么扛过来的,我们还这么扛下去吗?祖祖辈辈就这么扛下去,祖国的面貌怎么能改变得了?我当时只是一个机关干部,好像不该是我想的。但想到一代代港口工人的艰辛,就激发我们这些有知识、有技术的人要去改变这种局面,鼓舞我们振兴港口的激情。一旦有了机会,比如后来走上领导岗位,就有一股劲儿,要改变这种落后状态。”黄镇东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动情地回忆初心。

  洋山港区四期全自动化码头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崭新的里程碑,而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是我国经济融入全球经济的重要象征,是我国扩大开放的重要窗口。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话题开始,黄镇东向记者述说了改革开放40年港口发展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摆脱“条框”、突破“禁区”的传奇。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让中国加速融入全球经济

  如今,上海港已连续8年保持世界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第一的位置,它的发展是我国港口改革开放的缩影。

  黄镇东回忆,上世纪90年代中叶,面对船舶大型化、经营联盟化、运输干线网络化的国际集装箱运输发展趋势,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重大战略部署。

  1996年1月16日,李鹏总理在上海主持召开了两省一市和国务院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参加的会议,就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问题进行了研究,正式宣布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是开发开放浦东、使上海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的重要条件,对我国对外开放,对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意义重大。

港通天下兴

原交通部部长黄镇东接受记者采访。 记者 孙英利 摄

  为什么要提出国际航运中心的概念?黄镇东说,当时,党中央、国务院在对外开放上作出的一个重大战略部署——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加入经济全球化,进入国际竞争的环境。“各个领域都要改革开放,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是我国水运行业开放的重要标志,也是参与地区和国际竞争的重要举措,目标是向香港地区、新加坡、德国汉堡、英国伦敦等较早的国际航运中心看齐。当时东北亚集装箱主要在韩国釜山和日本神户中转,我国南方集装箱运输在香港中转,都在竞争谁能成为亚太地区的航运中心,甚至台湾当局都提出了要把高雄港建设成为亚太境外转运中心,都看中了中国大陆经济发展的潜在市场。我们认为,上海是最具备条件的。尽管1996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只有100多万标箱,但是上海处在长江的龙头位置,腹地纵深辽阔,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

  上海港的缺陷是缺少深水岸线。无论是黄浦江还是外高桥,水深都受到了航道和港口水深的制约,这是上海港的一个短板。“1997年我们还提出一个组合港的概念,弥补上海港深水岸线不足、缺少深水泊位的问题。就是以上海港为核心,以苏浙港口为两翼。浙江的宁波北仑和舟山深水岸线要充分利用起来,江苏是集装箱箱源的主要产生地。”黄镇东说,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基础设施建设关键就在于深水航道和深水码头。

  “打开长江口”,实施长江口深水航道工程,势在必行。当时长江口的自然水深只有六七米。但是集装箱船舶大型化的趋势很明显。“我记得当时去丹麦访问,在马士基公司的船坞里,已经看到8000标箱的船舶。我心里一惊,很显然,长江口水深如果只有六七米肯定是不行,如果定到15米成本又很高,而且航道的稳定性也不具备。反复论证,最后定的目标是12.5米。”黄镇东回忆,“整个长江口深水航道工程论证了30年,前期工作做得比较充分。施工过程中,紧紧抓住科技创新这个关键,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成为世界河口整治的典范工程。”

港通天下兴

上世纪80年代秦皇岛港工人为自燃煤堆灭火。

港通天下兴

1991年上海港新一代码头工人劳动情景。

Copyright 2012-2013 上虞第一城市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

郑重声明:网站资源摘自互联网,如有侵权,麻烦通知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