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虞第一城市门户欢迎您!   手机上虞广播网

您当前的位置 :上虞广播网 > 上虞资讯频道 > 国内新闻 >

天一阁:从“书不出阁”到城市文化IP

来源:上虞门户网  2019-07-10 08:42

天一阁:从“书不出阁”到城市文化IP

天一阁:从“书不出阁”到城市文化IP

天一阁:从“书不出阁”到城市文化IP

天一阁:从“书不出阁”到城市文化IP

  记者张正伟通讯员王伊婧

  写书法、学礼仪、戏曲表演……在前天开幕的天一阁书院国学夏令营上,孩子们接受形式一新的传统教育,不亦乐乎。

  在互联网时代,天一阁早已不是印象中只提供参观和展览的传统景区,它正变得越来越年轻、越来越时尚,快闪、汉服秀、摇滚音乐会等新潮活动屡见不鲜。去年,景区推出以天一阁主人范钦为原型的“阁主大大”卡通形象,名噪一时。

  作为名闻中外的藏书楼,天一阁现在已成为宁波人引以为傲的城市文化IP(指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文化产品或文化形象)。1949年宁波解放后,“范氏天一阁藏书产业保管委员会”终止,天一阁从“书不出阁”的范氏家族共管、公私共管时代正式进入公管时代。

  “新中国刚成立时,天一阁还承担着文物保管的角色,1949年,宁波市古物陈列所设在尊经阁内;1951年,鄞县通志馆和文献委员会并入宁波市古物陈列所。”曾在上世纪60年代担任天一阁文保所所长的骆兆平在《天一阁杂识》一书中回忆,1956年4月,时任文化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的郑振铎视察天一阁后指出:与天一阁无关的东西,不要放在阁内,应恢复其原来式样;古物陈列所所藏古物不多,又无珍品陈列,名称或可取消,或另立陈列室。

  对古物陈列所与天一阁文化角色的明确界定,让天一阁重拾“本行”。当时,政府管理部门陆续访归天一阁早年散出的部分原藏书,本地藏书家也纷纷把书籍、碑帖、书画等藏品捐赠给天一阁,馆藏一下子丰富起来。

  当时,到天一阁参观成了宁波市民招待客人和日常休闲的首选之地。1956年8月,一场台风让天一阁临时闭馆。或许是因为整修之后忘了将闭馆通知揭去,有市民居然一周之内四次到现场打听何时“重新开放”。这件事影响可不小,当时的《宁波报》专门刊登消息,提醒大家,天一阁一周前就“每星期四、六下午及星期日(全日),恢复正常开放”。

  据介绍,新中国成立后,天一阁定期开放,藏书供研究者阅览,但不得外借。此外还为国内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和公共图书馆提供书目,协助传抄或拍摄古籍文献资料。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开始那段物质生活还不是非常丰富的时代,天一阁的每一次展览、每一次接待外宾,甚至是每一件小事都会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

  据报道,1957年2月,当时北大历史系的孙旻文在查阅天一阁藏明刻本《弘治赵州志》时,发现了“张果老骑驴从赵州大石桥上经过”的意外收获。1984年,一代船王包玉刚在天一阁参观时,竟然在馆藏《包氏宗谱》中发现他是包拯第二十九世孙,在海内外成为轰动一时的佳话。在1957年2月17日的《宁波报》刊发读者“冷锋”文章,批评一些游客将“某某某到此一游”等文字刻在天一阁竹子和墙壁上的不文明旅游行为。

  当然,那个时代要去天一阁查阅资料,还是需要单位开介绍信,展览展示活动也比较传统,远没有现在这般丰富,有创意。但改革开放后,天一阁逐渐拓展规模、扩大开放,迎来了真正与民同乐的时代。

  “在我进入天一阁工作期间,我就听说或经历了三次大的改扩建工程。”天一阁副馆长郑薇薇回忆,至1986年,西大门、入口庭园、第二代书库、东园陆续建成开放。1995年,秦氏支祠、陈氏祠堂、闻氏祠堂划归天一阁博物馆统一管理,并在进行为期两年多的维修保护后对外开放。“现在人们熟悉的天一阁书画馆、中国地方志珍藏馆等是从1996年开始逐步建设、开放的。”郑薇薇说。

  去年,天一阁·月湖成功创建国家5A级景区,成为宁波的文化地标。如今走进天一阁,游客不经意间就能看到可爱的“阁主大大”形象跳跃在显示屏上。在古籍修复技艺展示窗,游客可以详细了解非遗技艺的各个步骤和操作细节。创新打造国内首个以藏书文化为主题的数字展厅,在每年的“国际博物馆日”,通过AR、VR、环景投影裸眼3D等科技手段,让馆藏文物与游客近距离互动。天一阁还学习故宫,通过书籍、文具、茶具、日用品等文创用品讲好天一阁故事。

  改革开放40年来,天一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小小的文物保管所变身为一座以藏书文化为核心,集文献收藏、典籍研究、文物保护、陈列展示、社会教育、旅游休闲等诸多功能,融社会历史与文化艺术于一体的专题特色博物馆。目前,天一阁每年接待国内外游客超过70万人次,其中外国宾客超过3万人次。

Copyright 2012-2013 上虞第一城市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

郑重声明:网站资源摘自互联网,如有侵权,麻烦通知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