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黄奇帆谈现阶段抵御贸易摩擦的“杀手锏”来源:中国新闻网
(经济观察)专家谈中美经贸摩擦:做好三件事 中国无惧外部风浪
中新社北京6月20日电 (记者 李晓喻)中美经贸摩擦仍在持续。在20日举行的一场研讨会上,北京学者认为,中国如能做好三件事,便可无惧外部风浪。
第一件事:用好市场潜力。
中国拥有广阔的国内市场和全球规模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且随着消费升级加速,内需潜力正在不断释放。仅以今年“618”网络购物节为例,“1小时成交额超去年全天”盛况在不少电商平台上演。在天猫“618”,美妆门类1分钟销售即破亿元(人民币,下同),57分钟销售额超去年全天。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市场与价格研究所所长臧跃茹透露,据他们测算,到2025年中国汽车和出行服务、家电家居家装、住房租赁、城市生活服务等主要市场的潜在规模将在40万亿元左右。如果考虑“智能化+5G+物联网”对商品和服务市场规模的倍增效应,潜在市场规模更大。
在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首席专家陈东琪看来,强大市场是中国的突出优势,因为“聪明的国家和商家不会弃强大市场于不顾”。
陈东琪认为,下一步中国应在着力解决深层次结构性矛盾的同时,扩大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需求,以消费引领推动供给创新。建立培育强大消费市场,既能提升人民美好生活的水准,又能增强对国际资本、先进技术和高端人才的市场吸引力。
臧跃茹也表示,为充分激发国内市场潜力,今后中国一方面应加快打造万物互联的智能大市场,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交易枢纽;另一方面,应建立健全与国际接轨的市场标准管理体制,健全覆盖全过程的最严格的市场监管体系。
“应对国际市场不确定性的最大确定性,就是以立规建制的制度保障国内市场持续强大,凭借巨大的市场潜力和与之相称的规制能力,在国际贸易谈判中博弈正当利益。”臧跃茹说。
第二件事:增强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竞争力。
据世界银行《全球价值链发展报告2017》估算,价值链贸易已占全球服务贸易的70%,货物贸易的三分之二。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孙学工表示,全球价值链分工当前已成为国际生产模式的核心,各个国家依据其比较优势占据全球价值链的某些环节,并形成紧密的分工协作关系,这对国际生产、贸易和投资产生深远影响。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黄奇帆也表示,当前跨国公司的竞争已不再是单纯的资本和技术之争,而是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之争。因此,越是有贸易摩擦,越是要增加产业链的品牌集群,增强供应链的配套体系,增强价值链与各国的融合。此外,政府应降低“三链”融合发展成本,企业应补上薄弱环节短板。在他看来,这“三增一降一补”是中国目前抵御贸易摩擦的有效措施。
第三件事:大力促进创新。
在陈东琪看来,中国应加大改革力度,加快体制机制创新,特别是加快人才机制创新。高端人才使用的体制机制一旦激活,国家和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就有了最活跃的生产要素和内生动力,就有了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制胜的核心竞争力。
他表示,除人才体制机制创新外,中国还应加快技术创新,加快突破集成电路、软件特别是芯片和操作系统等关键性技术瓶颈,确保关键核心技术供应链的自主可控性和稳定性。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中国支持创新政策已经加码。日前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要支持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加大对各类所有制企业的创新政策落实力度,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服务。
分析人士认为,如能做好这三件事,提升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中的地位,实现科技自立和高科技企业整体快速发展,中国自当无惧外部风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