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西兴国革命烈士纪念馆,有一条一眼望不到头的烈士英名廊。黑色的石碑上刻着23179名烈士的姓名。每年都有很多烈士后代来到陵园祭奠先烈,这里也是当地青少年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
走在长长的烈士英名廊中,记者发现墙壁上有不少类似“王四月生”“邱太阳宝”等4个字的英烈姓名。讲解员肖琦介绍说,这些都是牺牲时未满18岁的小战士。
根据当时兴国县一些乡村的风俗,很多孩子在18岁之前没有大名,许多小战士牺牲后,人们只能将他们出生的月份或者小名标记在姓氏后面。
肖琦说,这些年轻的小战士都隶属于“少共国际师”。据了解,“少共国际师”是一支由“红小鬼”组成的部队,是红军中最年轻的一支部队,组建于1933年8月5日。全师1万余人,平均年龄18岁左右,最小的14岁,很多小战士还没有步枪高。
兴国县委党史办曾专门做过“少共国际师”的历史研究,发现80%的战士都是兴国子弟兵。据记载,在第五次反“围剿”作战中,该师多次参加阻击战,“作战英勇顽强,每战必给敌军以极大的杀伤”。
与此同时,这支年轻的部队也作出极大的牺牲,1934年10月长征时只剩下5000余人。
长征中,担负掩护任务的“少共国际师”浴血奋战。特别是1934年湘江战役中,该师奉命增援红二师阻击敌人,在敌飞机和大炮的轰炸中英勇作战,成功完成掩护任务。
经过几个月的长途行军和连续作战,“少共国际师”伤亡较大,只剩下2700余人。遵义会议后,中央军委对红一方面军进行整编,“少共国际师”被编入其他部队,完成了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
虽仅存一年半时间,但“少共国际师”经受了残酷战争的考验,既为中国工农红军书写了辉煌篇章,也为党和人民军队培养锻造了一批栋梁之材。
据介绍,兴国县位于江西省赣州市北部,苏区时期全县有23万人口,参军参战9.3万多人,为国捐躯5万多人,全县有名有姓的烈士23179名,牺牲在长征途中的烈士12038人,长征路上,几乎每一公里就有一名兴国籍战士倒下。(王达 王海涵 刘昶荣 方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