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上海6月14日消息(记者杨静 林馥榆)记者从13日召开上海市司法行政戒毒相关工作新闻发布会了解到,上海在全国率先提出“4+1+1+1”戒毒康复运行模式。该模式被列为全国戒毒系统今年重点推进项目在全国推开。
“4+1+1+1”戒毒康复运行模式,即每周4天劳动、1天教育、1天康复训练、1天休息。“这样的设计从戒毒规律性发出,特别是把康复训练作为戒毒的重要手段,和戒毒人员既是违法者、同时也是病人、受害者的“三重属性”相吻合,更加符合综合施策戒毒的本意。今后,康复训练的时间比重还会进一步增加。
此外,上海市戒毒管理局还相继与沪上多家重点院校与科研机构开展专业合作,建立戒毒新技术新方法创新“联合体”,重点研发专门针对戒毒人员的智能大数据平台。
通过智能可穿戴设备、智能手持终端、一体机等实现生理数据实时上传,依托体适能戒毒康复训练平台、认知神经功能康复平台和行为认知干预平台分析有效数据,开出针对性戒毒处方。目前,已获国家知识产权登记1项、专利1项。通过连续三年对1031名吸食合成毒品人员开展为期8个月的虚拟现实(VR)康复训练,毒品渴求度降低人数达到70%以上。
除了科技手段,运动戒毒正在成为一种新型戒毒方法。2018年司法部把先行先试任务交给上海等10个省市。按照自愿原则,上海筛选了体质合适的数百人参加运动戒毒试点。在运动项目上,既有跑步、力量等个体性训练,又有篮球、健美操等集体训练。最终评估发现,实验组戒毒人员身体质量指数上升,心肺和认知功能改善,负面情绪也减少。
上海市戒毒管理局副局长郑伟表示,戒毒所内的效果能否延伸并保持到开放性的社会环境中,是最终彻底戒毒的关键。在上海市禁毒办牵头协调下,上海首次通过全样本问卷调查的方式,对2015-2018年期间,6552名上海籍戒毒人员进行全面跟踪回访,形成有效样本5752个。
调查显示,回归人员对戒除毒瘾普遍比较乐观,九成以上人员表示有信心长期戒断毒瘾,约八成人员表示戒毒所对戒毒和操守保持有积极影响。但是调查也显示,回归人员一年未复吸率77.03%,三年未复吸率52.07%,未复吸率在回归后三年时间内存在较大的阶梯型落差。
调查表明,戒毒人员所处的家庭、社区、社会环境,是回归后保持操守影响最大的要素。回归后的毒友环境和失业问题,往往是造成复吸的主因。
戒毒人员出所回归后的社会帮扶尤为关键。2018年以来,上海建立社区戒毒(康复)工作指导站6个、回归指导中心2个,让社区“安全岛”充分发挥作用,帮助戒毒人员培养技能。在各戒毒所、康复中心形成“一会一书一角多面”的戒毒人员就业促进工作机制,每月常态化进行解除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就业推荐和跟踪服务工作。
此外,上海市戒毒志愿者协会“戒毒管理专业委员会”也于去年正式成立,招募了包括民警、大学生、新闻主播、爱心企业家等在内1500余名戒毒志愿者。上海戒毒管理局还携手上海雨露社区戒毒康复服务中心,构建家庭防复吸体系,试点引进“家庭戒毒”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