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火箭解鎖發射“新姿勢” 長十一完成海射首秀
6月5日12時6分,長征十一號海射型固體運載火箭(又名CZ-11 WEY號)在我國黃海海域實施發射,將捕風一號A、B星等7顆衛星送入約600公裡高度的圓軌道,宣告我國運載火箭首次海上發射技術試驗圓滿成功。
記者從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了解到,固體運載火箭海上發射技術試驗於2019年獲得國防科工局的正式立項,採用長征十一號固體運載火箭實施首次試驗。海上發射技術試驗系統由運載火箭系統、海上發射平台、測控通信系統和衛星系統4部分組成,可實現離港后一周內完成發射。本次飛行試驗在國內首次採用“航天+海工”技術融合,突破海上發射穩定性、安全性、可靠性等關鍵技術,全面驗証了海上發射試驗流程,為我國快速進入空間提供了新的發射模式。
陸地那麼大,干嘛要去海上飛?
通常,人們很難將火箭發射與大海聯系到一起。而一院長十一火箭副總指揮金鑫表示,與陸地常規發射相比,海上發射運載火箭具有顯著優勢。
落區安全是內陸發射任務設計中必須考慮的重要因素。發射前夕,需要對火箭助推器、一級和整流罩等分離體的實際落區進行人口疏散,確保地面人身安全。同時,落區的選擇不僅制約發射軌道設計,也可能影響火箭的運載能力。而通過海上航行,可以遠離人口稠密地區,靈活選擇發射點和落區,解決安全問題。
在臨近赤道的地方發射衛星,不僅能節省衛星調姿變軌的燃料,還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地球自轉為火箭省力。但即使是我國最靠南的文昌衛星發射中心,位置也在北緯19度。在海上發射,則可以填補我國0至19度傾角衛星發射能力的空白,滿足各種傾角衛星的發射需求,還能服務於“一帶一路”國家,有效助推中國航天走出國門。
此外,海上發射可充分利用我國豐富的民用船舶資源、港口資源、測控資源,社會資源深度參與,實現航天技術與海洋工程的有效融合,帶動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
海上發射難度大
海上發射好處多,難度也大。一院長十一火箭副總設計師管洪仁介紹,本次任務具有技術新、環境新、流程新、模式新等特點,成功的背后離不開技術能力和管理能力的提升。
管洪仁說,相比陸基發射台,起伏波動的海上平台給發射帶來了新的技術考驗,為此任務團隊採用了一種特殊的瞄准技術和動態條件下的發射技術,來應對發射新環境。
在常規發射任務中,火箭的控制和監測信號通過有線通信系統傳輸,而在海射任務中,隻能通過無線傳輸形式來實現,因此CZ-11 WEY號也成為國內首枚採用無線測發控技術實施發射的火箭。
以往火箭的飛行安全控制需要地面人員監測和控制,本次任務則是由火箭自身根據飛行情況,實時自主判斷,這是我國火箭首次實現自主安全控制。
此外,過去長十一火箭都是分幾個部分運往陸基靶場,在靶場完成組裝、測試,而本次任務沒有專用火箭測試廠房,全箭對接、衛星對接以及測試工作隻能前移至總裝廠完成,由此帶來了全新的技術流程和運輸模式。這是長征運載火箭首次以箭星組合體形式整體出廠,由總裝廠經鐵路、公路運輸至港口,到達港口后僅用二三天測試准備隨即登船,航行到指定海域后可隨時發射。這套工作流程相比以往不僅大幅縮短,而且全程不可逆,是對組織管理和質量管控的嚴峻挑戰。(付毅飛)
(責編:王宇鵬、王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