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有实招
□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李予阳
去年以来,各地及有关部门纷纷谋新策、出实招,积极培育国内市场,大力挖掘内需潜力。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部门表示,将加快传统产业改造提升、落实易地扶贫搬迁、棚户区改造、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城市消费、扩大乡村消费、完善信用体系和产品追溯体系等,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
去年底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在分析研究2019年经济工作时强调,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提升国民经济整体性水平;随后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2019年的一项重点工作就是要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去年以来,各地及有关部门纷纷谋新策、出实招,积极培育国内市场,大力挖掘内需潜力。
“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主任盛朝迅表示,在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经济面临较大下行压力的情况下,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可以稳定国内有效需求,增强我国经济的内生动力。
市场潜力是巨大竞争优势
“市场需求是全球稀缺资源,市场潜力大、成长性好是我国最大竞争优势之一。”商务部部长钟山今年1月在接受媒体联合采访时说。
国内市场潜力到底有多大?2018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38万亿元,消费连续5年成为经济增长第一拉动力;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6.2%,比上年提高18.6个百分点。目前,我国每千人口护士仅为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平均水平的1/4,合格养老护理人员仅为市场需求的10%。托幼、教育、养老、医疗、文化、旅游等蕴含着巨大增长空间和发展潜力。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将继续释放发展势能,市场容量也将不断扩大。
我国现阶段投资需求仍然潜力巨大。随着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重大技术装备补短板等需求更为迫切。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要加大制造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层出不穷,将创造源源不断的市场新需求。此外,当前公共服务在总量匹配、质量提升、布局完善等方面仍存在不少短板;交通、水利、能源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建设需要进一步增加投入。
培育国内市场形成合力
去年以来,各地各有关部门聚焦难点和短板纷纷出台政策。发改委、财政部、商务部、工信部、交通运输部等部门均对释放内需潜力做出部署,加大投资、促进消费迎来新的一揽子政策利好。
2018年9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 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的若干意见》,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构建公平开放的市场环境等方面改善居民消费能力和预期。
2019年新年伊始,不少地方上调最低工资标准和基础养老金,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政策全面实施,进一步减轻个人税负。
此外,国家发展改革委表示,要加快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实施一批制造业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重大工程。财政部则表示,妥善安排资金投向,重点支持国家重大战略,落实易地扶贫搬迁、棚户区改造等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工业和信息化部将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同时建设好新材料生产应用示范等平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标准化工作。商务部也表示,将提升城市消费,同时扩大乡村消费,推动“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并完善信用体系和产品追溯体系。
还需在机制上下功夫
国家发改委主任何立峰指出,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要更多采取改革的办法,更多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激发市场活力、内生动力。日前出台的《加大力度推动社会领域公共服务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 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行动方案》强调,要充分发挥市场和行业协会、商会等社会组织的作用,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扩大公共服务有效供给,推动非基本公共服务市场化、多元化、优质化。
国家发展改革委综合司巡视员刘宇南表示,要紧紧抓住供给结构难以满足居民日益升级的消费需要这一突出矛盾,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引导企业顺应消费升级的大趋势,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要多方协同发力,完善政策体系,加大政策协调配合和落实力度,优化市场环境。”刘宇南说。
盛朝迅表示,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下一步还需要从3个方面着力培育,一是稳步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中产阶级比重,让消费者“有钱花”;二是发挥大型零售商和新型互联网平台的积极作用,扩大国内市场需求;三是健全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进一步优化消费市场环境,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