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两周前,苏州调控出了新政,出台的学区房政策细则让包括我在内的不少人惊出一身冷汗,主要是这一条:
新政之日起,新房和二手房均需要取得房产证后,才能申请学位,且学位锁定5年改为9年,小学和初中不分段。
好在很快,苏州教育局针对学区房的问题出台了补充意见:凡是在新政之前购买的,没网签、房产证没拿到也没关系,只要交了定金,签了合同的都算。
这样的调控,对控制房价并未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倒是让不少刚刚买了园区学区房家长,着实虚惊了一场,又把学区房这个老话题摆在了我们面前。
看看那位买房的母亲在帖子中的留言:为孩子上小学“砸锅卖铁”,“孩子对不起,不是妈妈不努力”…
最后更是冲动地要去跳湖。
到底买不买学区房呢?
这个问题似乎有些过于笼统。对大多数家长而言,这不是买不买学区房的问题,而是买不买最好的学区房的问题。
最近热播的新剧《我的真朋友》中,也涉及到了学区房这个扎心的话题。(为方便讲述,以下多图预警)
杨先生杨太太是上海一对非常典型的中产父母,尤其是在孩子教育上,望子成龙之心从出场的第一个镜头就表露无遗。
类似这样“当前学习是最关键的”台词,可以写进中国家长每日必念的语录了。
孩子马上读小学,通过房屋中介所,杨先生自然要准备买重点学校的学区房。
中介还试探性地问:想买到重点学校、环境还要好的学区房,在上海至少都要一千五百万以上。是否在他们的接受范围。
杨太太的回答,想必也会让很多家长点头——买学区房的钱,当然要早早就准备起来了。
而他们拼命攒钱买学区房的目的也只有一个:让孩子赢在起跑线。
在还没孩子的年轻一代看来,这些家长的所作所为都有些难以理解。
上最好的学校,报最多的辅导班,真的就比孩子的快乐健康成长更重要?
在看房子的过程中,房主白阿姨在看到这一家的情况,尤其是对于学习重压下愈发沉默寡言的孩子,很是担忧。
她的这一席话,也算是问到了家长的心坎儿里——按自己的想法给孩子安排生活,有问过孩子这是他想要的吗?
杨先生杨太太作为万千学区房追求者的代表,自然要为自己辩护:这是一个竞争只会越来越激烈的社会,无忧无虑的童年=毫无竞争力的未来。
基本上,电视剧最终呈现的结果,和现实生活没啥两样儿——那就是,谁也没能说服谁。
父母宁可自己吃苦受累,拼命攒钱,也要为孩子拼出一个有保障的未来。这背后的辛酸,和心里再抵触,身体再疲累,也要为孩子买一套学区房的决心,想必很多家长也都感同身受。
这点,倒是相当写实了。
想想开头提到的那个母亲,和《我的真朋友》中这对父母,TA们的背后除了自己的望子成龙,其实又和整体环境不无关系。
之前就有一位家长在后台发来过留言,说自己和老公买房时,没有将对口学校放在第一位,在他俩眼中,只要不是读了末流的学校,中等左右的学校,完全可以接受。
可后来,眼看亲戚朋友的孩子一个个都进了一等一的好学校,听TA们说着好学校对孩子的未来有多重要,自己每每看着刚刚出生的孩子,总难免会生出“要不,再咬咬牙买套好的学区房”的冲动。
看吧,这样的例子在中国,实在是一抓一大把。
当家庭教育中,掺杂进舆论大环境的声音,尤其是身边亲友的影响,很难有家长不会受到影响。
特别是,父母这“职业”可都不是大学教过的,谁都是第一次没经验,借鉴学习是必然的。
这或许是当下国内学区房矛盾的核心所在:
“攀比”的大环境下,父母一方面望子成龙,另一方面,自身的教育方法和技能又严重不足,这中间尖锐的矛盾短时间内很难调和,学区房也只是为了解决这个矛盾而快速开出的“特效药”。
于是,你更认同《我是真朋友》那个案例的哪一方,其实只需看你的身份和立场是什么即可。
重点来了,到底要不要买学区房?
客观的说,现在的学区房就是用金钱来筛选人,把人分类,把优质资源向某一类人倾斜,从而有了阶层,不管你怎么骂不公也好,这就是游戏规则。
如果你是有钱的富人,那么你就直接傲娇的告诉所有人,学区房不重要,老子从小就要让孩子去美国,去英国,去德国,去一条国际化的康庄大道,顺便逢人就鄙视下国内的应试教育以及压迫人性的高考制度,也没啥,有钱嘛。
如果你只是一个中产或者普通家庭,不得不参加当下的国内教育的话,那么怎么也要想办法去买学区房吧。学区房就是代表更好的师资力量,更优秀的同学,以及你内心希望带给孩子的一种自豪和稳妥,更重要的是,你的资产跌不下来。
如果你是普通家庭甚至无产一族,学区房买不起,能买到老破小已经竭尽全力了,那倾家荡产砸个首付也真没必要,小孩的教育还有很多,早教,父母价值观的塑造,陪伴都很重要。
这个世界上无数人都会有一个表妹,有一个朋友,有很多同学……都是菜场小学出来的,现在他们清华毕业了/发财了/创业了/泡到小20岁的软妹子了……
所以,学区房你有钱我觉得买是没问题的,这绝不是一个资产升值的伪命题,学区房本质就是在利用教育资源的不平衡,这个点古今中外,美国欧洲无一例外,你破不了。
所以,只要承受得起,选择买一个学区房是正确的。
一个学区房,身兼了教育、居住与投资理财三大属性。买之前自然要再三考虑。比如贷款和负债管理等,都要在自己的可控范围内。
除了学区房,《我的真朋友》中也不乏年轻人关心的房产问题。
作为通过房产中介来讲述人间冷暖百态的新剧,从“房子”二字出发,反映了不少当下社会中大众关心的房子问题。
比如,一个很现实的话题:大城市的年轻人,结婚是否必须要买房?
剧中的案例是,一个外地男生与上海女孩相恋多年,苦于房价压力,买不起房的两人为了让女孩的父母同意结婚,便租了一个房子,做了一番手脚之后,谎称是刚买的婚房。
后来事情暴露,女孩母亲瞬间发飙。
这当中的情绪,多数人都能理解:“可怜天下父母心”,自己年轻时吃过的苦,不想让孩子再走一遍老路。
母亲最后直接下达最后通牒:没有房子就不许结婚。
母亲看似冷酷,其实逻辑也说得过去:上海这样的高房价,即便是潜力股,拼命工作,靠自己买上房的概率,也依然小之又小。加上自己也希望能跟着女儿女婿一起养老,没有房子自然不行。
在很多观众眼中,虽然同情小两口,但不少旁观者还是站在母亲这一边。道理也很简单:情感当然重要,但感情也离不开物质基础。或许也只有剧中这样在一起相恋11年的情侣,才能经得起这样的考验。
《我的真朋友》中这个#买不起房还要结婚吗#的话题,播出当日就上了微博热搜,网友们的热烈讨论,也可见这个话题在年轻人中的关心乃至扎心程度。
对不少年轻人来说,婚房的纠结背后,是爱情与物质往往无法共存的现实,这样的矛盾很多时候都是无解的,难以抉择的。
从这个角度,《我的真朋友》的制作团队的确非常用心了。
我也了解到,制作公司陕文投艺达影视公司在创作之初,从吃透最新的房产政策,到实地探访众多真实案例,细节之处见真章,也为整个制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最重要的是,它扎扎实实地引发了大众的共鸣,每一个关于房子的话题,围绕矛盾的双方,都有着足够站得住脚的动机和逻辑,最终,也让这些贴近现实的问题引发大批量的讨论。
而如果要再就买不买婚房这个案例引申,或许我们应该看到:当下的年轻人,早已被高房价“教育”了多年,冲动脑热的越来越少。
说到底,结婚还是两个人的决定,父母只能起到建议和帮助的作用。我就见过不少年轻人,还没等父母发话,自己就已经想好了:先买到房子,再考虑结婚吧。
从《我的真朋友》中,我们大概可以窥见:中国人与房子的故事,实在要比单纯的买房租房,精彩得多。
这也是制作团队精心打造的初衷:每一个与房子有关的故事,囊括了人生不同阶段的生活烦恼,这些青年、中年与老年的故事背后,是社会一角的真实缩影,其中的共鸣,经历过的人,自然都懂。
反过来说,中国人中,又有几个没有和房子打过交道的呢。
这样接地气又走心的故事,《我的真朋友》中还有很多。透过房子,大家如果都能更理性地看待自己与家庭,最终过上真正适合自己的生活,那便再好不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