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达19657亿元 我国科技动能持续释放
资料图:图为科研人员工作。中新社记者 孙自法 摄
科技创新正在为我国经济发展增添新的动能和优势。
今年一季度,北京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迎来开门红: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实现总收入1.3万亿元,同比增长14.9%。技术收入增长较快,实现技术收入2171.6亿元,同比增长23.7%;电子与信息、先进制造领域、新材料及应用技术等重点高新技术领域增势较好,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17.4%、11.4%、11.3%;企业科技投入活跃,企业研究开发费用合计508.4亿元,同比增长20.9%。
这是科技新动能推动经济行稳致远的一个缩影。来自科技部火炬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2月,我国168家国家高新区企业实现营业收入4.9万亿元,同比增长9.3%;实际上缴税费2909.6亿元,同比增长12.4%;营业收入利润率6.1%;园区新注册企业数4.6万家,同比增长11.6%,创新创业持续活跃。截至2月末,国家高新区固定资产投资4419.6亿元,同比增长7.4%,增速高出全国增速1.3个百分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更加注重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科技新动能不断增强。
——研发投入持续增长。
研发投入增速的提升预示着一个国家创新能力的提升。2013—2016年间,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年均增长11.1%,增速世界领先。2017年我国R&D经费投入总量超1.76万亿元,同比增长12.3%,增速较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R&D经费投入强度(R&D经费与国民生产总值的比值)达到2.13%。2018年,我国R&D支出达到19657亿元,投入强度为2.18%。与此同时,研发投入结构持续向好,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
更为可喜的是,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企业不仅持续加大研发投入,还主动从技术开发向基础研究延伸。去年以来,阿里巴巴、腾讯、华为等企业先后成立研究院,纷纷在基础研究领域布局。根深才能叶茂,深耕基础研究无疑将为企业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增强核心竞争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体制机制改革日益深化。
如果说创新是中国发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必不可少的点火器。国家大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破除阻碍创新的制度藩篱。在项目管理、经费使用等方面大胆创新,为科研人员松绑减负,进一步激发创新活力;积极推进技术成果转化,下放成果处置权、简化审批流程,大幅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极大调动了高校院所转化技术成果和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的积极性。
今年正式启动的科创板,为那些掌握核心技术、潜力巨大的科技创新型企业打开了新的融资大门。截至5月8日,科创板已受理企业达到103家,总拟募资金额突破1000亿元。这将更好发挥资本市场对创新型经济的支持作用,为企业创新提供动力。
——知识产权制度加油护航。
知识产权创造量质齐升。今年1—3月,我国发明专利申请34.1万件,发明专利授权11.6万件;实用新型专利申请50.3万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37.5万件;外观设计专利申请15.7万件,外观设计专利授权11.9万件。其中,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的授权量和拥有量均比去年同期有不同程度的增长,表明创新主体的创新意愿持续高涨,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知识产权保护全面加强。前不久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商标法修改决定,明确将恶意侵犯商标专用权的赔偿数额,由修改前的三倍以下,提高到五倍以下,并将法定赔偿额上限从三百万元,提高到五百万元,修改条款自今年11月1日起施行。这样的惩罚性赔偿额度在国际上都是比较高的,充分彰显了我国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坚定决心。
不断孕育积蓄的科技新动能必将持续发力,推动我国经济行得更稳、走得更远、质量更高、效益更好。
本报记者 赵永新 余建斌
《人民日报》( 2019年05月13日 01 版)